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在惠州尋找東坡

  我們走過惠州街頭 , 走過市集 , 去找東坡故居。街頭都是年輕女孩子 , 帶著傢伙
, 坐在路邊 , 招呼遊客擦鞋。她們旁邊放著小凳子 , 也真有人坐上去。我們卻忙不迭搖頭 : 鞋子太髒了 , 不好意思讓人擦
!



 



  昨天晚上 , 吃過晚飯 , 為了找新華書店、為了看看東江 , 我們一直摸黑往東走。走了沒多久 , 雨又落下來。我們迷了路 , 往回走 , 轉來轉去 ,
路又泥濘 , 身上又背看東西 。轉回大路 , 找到第一所旅館便在那兒投宿了。沒想到那旅館 ──真要命 !



 



  今天倒是晴朗 , 市集裡有潑刺游來游去的魚、新鮮的水果 , 還有州最有名的梅菜 , 金黃帶著霉青
, 嗅起來甜甜的帶點酸味 , 在路旁疊成一個小山。你在
州到處看見梅菜。 昨天在東坡紀念館那邊 , 一個小賣部裡面 , 字畫的旁邊 , 也在賣梅菜。我想買蘇東坡在州那本書 , 賣光了 , 沒有了。梅菜倒是有。在展覽館裡看完
, 外面忽然就下起雨來 , 我們站在廊下閒聊 , 看外面的雨。雨一直下過沒完。我只好又回去看展覽 , 展覽很快又看完了。都是些名人題字。來訪嘉賓的書法和詩詞。日本友人來訪
, 送了兩冊小飛俠彼得潘畫冊 , 也隆重地放在玻璃櫃裡展覽。我比較喜歡大廳當中
州的模型圖 , 大概標出東坡住過的地方。展覽館其實建得不錯 ,
如果能整理文物和資料 , 用攝影圖片和文字好好詳細介紹東坡在
州的行縱 , 一定比現在這樣展覽名人到此一遊的書法更有意思 ! 我在這邊再問,
還是沒有東坡在
州。都是些賣給遊客的小眉小眼的東西。外面雨還在下 , 這不變的糾纏不清的天氣 , 不知會放晴還是會打雷的天氣 , 真是叫人心煩



 







  東坡對這些事 , 大概不會心煩。中國文人對陰暗不定的天氣 , 好像看慣了。東坡本人的遭遇
, 也夠坎坷了吧 , 一再被貶謫 , 難得的是他始終曠達 , 處處都有西湖 , 處處都有文章 , 有與人為善的好意。我們走過的西龍橋 , 據說籌款時,東坡也捐了身佩的犀帶
, 傳為美談。橋建成後 , 村民歡宴 ,三日飲不散 , 真令人遙想詩人當年煥發的英姿 ! 雨停了 , 我們走到山下 , 看白石的東坡居士像 , 雕得還不錯 , 至少比新俗的紅紅綠綠顏色好得多了。他一手持書 , 肅然穆立 ,
詩人 的端莊是有了 , 詩人的放逸倒是不見。旁邊有朝雲墓 , 朝雲信佛 , 據說臨終前誦六如偈 : 「如夢幻泡影 , 如露又如電 , 當作如是觀。」束坡放逐到
州, 有朝雲這樣聰慧的女子相伴
, 對彼此都是安慰吧 ? 痛失伴侶 , 一定更格外傷心 ? 抑或他也看化了 ?



 



  對昔日詩人的想法 , 我們也只能揣測。正如我們沿著江邊 , 去尋找詩人的故居 , 我們也只能通過疑真似幻的痕跡
,推測詩人活動的空間。江邊泊著貨船 , 載著上游運來的香蕉。岸邊華俗的新樓 , 原來卻是新建的公廁。我們按地圖尋找東坡亭 , 結果卻闖進了玻璃廠 , 對著一列青綠玻璃瓶砌成的牆
, 發覺被鎖在工廠裡 , 行不得也哥哥 ! 如果東坡重來 ,在這經濟開放而又不是完全開放 , 思想意識緊控又無法徹底控制的九十年代
, 他也會像我們一樣 , 想尋覓山水卻看到滿街的性病廣告、看到市場肉食的豐裕但也看到書報品種的貧乏 ? 他也會像我們一樣 , 迷了路 , 走得滿腳泥濘 ? 他也會像我們一樣
, 隨便闖進大街上一所旅館投宿被敲了竹桿 , 夜晚在電視上看到五一勞動節遊藝晚會上的女歌星在唱《珠江你這多惰的江》,而雄糾糾的英偉男歌星要告訴你心裡話,說做一個軍人為國效忠是多麼光采的一回事。而夜深了,你就不斷被電話騷擾,有三個女子在外面拍門,開了鎖要推門進來,幸好我們在裡面反鎖了,你也會像我們大大嚇了一跳,感到有點像聊齋的書生吧
・・・・・・



 



  你可是化身出現在我們眼前了 ? 我們按地圖來到這人煙鼎盛的民居 , 不見東坡亭 , 卻見到東坡小吃店、東坡儲蓄所、東坡倉庫門市部、東坡糧倉榨油加工廠
, 你是搖身一變 , 化為千百東坡了。空氣裡有煙塵和花生的味道。



 





  你當年買田建屋 , 打算在這裡終老的。你生性曠達 , 也就安於放逐的生涯 。 你的房子和田地 , 如今是怎麼一種面貌呢 ? 大概應該就是在這附近吧。賣冷飲的大娘 , 教我們走上斜坡。那兒是一所中學 , 東坡亭就在學校旁邊 , 已經殘舊 ,但卻有遠眺的視野。我們沿著學校園牆走
, 又發現了另一個
更生動的東坡像 , 留著鬍子 , 一手圍在胸前 , 沒有那麼嚴肅 , 但似乎更豪放敦厚。站在學院的牆邊、旗幟的下面 , 卻神色自若
, 詳和自如 。 家昇為了拍攝封面 , 走過一群做體操的中學生 , 攀上牆頭去親近東坡 , 我和夢南在牆下細讀壁報上的詩文 , 發覺在條條框框之間 , 還是偶有佳句。我們都同意
, 這地方 , 比起昨天所遊的西湖紀念館, 更是適合起居作息的地方 , 我們特別喜歡那旺盛的人氣和生動的聲色。



 



  這邊沒有一個紀念館。當年田畝和屋宇的地界一定已經模糊了。 但我們在這區漫步 , 卻又彷彿處處找到痕跡。那些古老的房舍 , 可能就是多年一直留存下來的。其中一列改成東坡小學
, 孩子鬧哄哄地在廣場上 , 玩他們的遊戲 , 又跟隨我們的攝影機 , 好奇地看看外來人。舊房子亦有些變了工廠、小吃店和門市部。
州學宮留下來 , 卻盡是殘破的歷史危牆、破木的門扉。在一所中學裡面
, 從鎖著的門窗往裡面窺望 , 可見它曾改作不同用途。旁邊中學課室裡正在上課 ,老師繼續講書 。 我伸手撫摩破牆 , 彷彿摸到歷史佈滿皺紋的臉孔。



 



                    原刊《星晚周刊 》﹒一九九三年二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