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後記

  校完新書的初稿 , 抬起頭來 , 看見陽光透過老樹的葉 , 在草地上投下斑駁光影
, 不息的微風 , 晃動枝頭的細葉 , 也令草上光影圖案變化不止。



      



  傳真機上傳來編輯的最後通蝶
: 十二個小時內一定要把後記寫出來。



      



  傳真機上傳來課程大綱 , 我一定要盡快修改了傳回去。



      



  傳真機上傳來你的計劃書 , 我要看了以後把意見告訴你。



 



       電腦的網上傳訊沒有成功 , 我無法取得自己在香港的電腦裡的地址 , 聯絡想聯絡的人。



 



  傳真機上傳來你的來信 , 你說正在閱讀叢書中兩位女作者的新書 , 讀來很吃力。這樣顛沛流離 , 叫人擔心
, 感情充滿焦慮不安 , 是香港文學的特色嗎 ?



      



  你說寫書評寫了一半 , 不知該怎樣寫下去。



      



  我的後記也不知該怎樣寫下去。老是還想把許多東西包括在這本書裡。我想到茱頓運河旁邊的咖啡館
。 我想到牛津的詩會。多倫多一所優美的畫廊。我想到重遊加州 , 詩的朗誦、電影的講座、朋友的相遇、更多令人欣賞的人事。有一天我要把這一切都好好寫下來。



 



  即使寫下來 , 還是沒法把所有包括在內。在紐初看《兩生花》,反應不是很肯定
, 後來在波蘭一所電影院裡,因為沒有了字幕 , 我更感受到那些聲音與聲音、顏色與顏色之間的微妙聯繫,有更深的感受。回到香港再看 , 又有新的想法。可以永遠發展下去的。



 



  我們在生命不同的階段重看奇斯洛斯基、安東尼奧尼、格達那雄 , 每一次都看多一點東西 。 一篇文字只寫出了一時的感受
, 我真希望可以在這裡補充後來那種種不同的發現,就像旅行回到去過的地方 , 再發現一些新鮮的、上次看漏了的事物。也許我不是要寫一篇後記 , 我是想再寫一本是新書補充這本書。



 



  而你 , 我的實事求是的編輯
, 在紙上寫下 : 十二小時以
・・・・・・



 



  真不容易是不是 ?



 



  而你 , 還在努力寫你的書評嗎 ? 我們認識或不認識的兩位作者 , 她們也在探索她們的路吧了。作品裡確有不少負面的東西 , 但我想在香港的脈絡裡 , 也不一定是壞事。並不常常見到有人提出不同的想法、理解或欣賞不同的態度
, 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



 



  我 , 我有時也會說 : 這小說真暴力 ! 這篇散文也焦躁不安 ! 直至有一天 , 你 , 你這位我過去不認識的中文系早業的年輕朋友來訪問。很奇怪
, 問的問題都好似先假定了我是沒有感情的怪人、是甚麼都要尖刻地批評的老頑童。哦 , 原來在你們那邊的圈子裡 , 是這樣假定我這樣一個外人的。唉 ,我可以向你保證
, 我仍然嚮往溫柔敦厚的境界 , 但也要看環境的現況 , 不然我們豈不是要對一切無條件附和 ? 我們可以從完全不同的位置開始 , 逐步去理解對方在做甚麼嗎 ?



 



  別看完了昆德拉的新書。才說《不朽》是最放肆的小說 , 沒想到《遲緩》又後來居上了。他說是立定主意去寫泛一個正經字的小說。他真是刻薄 , 但也真是令人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寫那些受傳媒影響的專業人士
, 他把他們叫做「舞 者 」, 老是忍不住在鏡頭前面表現自己 , 為鏡頭而生存 。 我想你一定會說昆德拉刻薄 , 連我也說他刻薄。但我想他其實並不是不正經的 ,
這次他甚至是非常「主題先行」。他一定 是對這些傳媒的現象充滿憤慨 , 因而有時甚至在表達的形式上失去了他所讚美的「遲緩」。



 



  你說 , 焦慮不安是香港文藝的特色嗎 ? 我可要不同意你了 。 一般來說 , 我們最常見的反而是溫情勵志的東西 ,
有時帶點傷感、有時帶點浪漫。常見的香港電影 , 激情暴力容或有之 , 胡鬧搞笑是有的 , 自我反省帶來的不安和焦慮卻從來不是票房的保障 。



 



  不要誤會 , 我不是要歌頌刻薄、焦慮、不安這些態度,只是想說 : 在邁向更寬厚的人生態度之中
, 它們其實也佔一個重要的構成部份。就當這是一個「見山不是山 」 的過程吧。如果沒有過程 , 我們會不會永遠停留在表面的灑脫、簡單的勵志、沒有經歷過考驗的老實和正派
?



 



  我記起早年讀過葉嘉瑩談古詩的一篇文章
, 她分析三位
詩人對待憂傷的 , 一位以哲理思考去化解人生的悲苦,她佩服 ; 一位全情投入沉溺其中 , 令她感其情深 ; 獨有一位卻是對人生負面的憂苦避之唯恐不及 , 而又在沒有接觸之下表示一種灑脫之情 , 不禁令她心存疏遠了
。 多謝詩詩人有分析 , 為我們細表了對待人生悲情的諸態 , 也提醒了點破了些表面的肯定與曠達。



 



  暑假差不多去了一半。我來參加了你的畢業禮 , 帶著在香港未做完的工作。你總是笑我老做不完的工作 。 你總是笑我很多主意的兒子
, 我們到底還是一起看了不少電影。藝術電影院的夏日意大利 ,Videomatica數之不盡的影碟。有些是你想看的電影 , 有些是我想看的電影。高達、安里尼、安東尼奧尼、格達那維、伊高仁
・・・・・・一個一個導演看下來 , 想不到這變成一個看電影的暑假。對我不是重溫舊夢,
也是看到我過去沒看到的。



 



  有些導演 , 像費里尼 , 當年看完了《八部半》和《神遊茱麗葉》以後 , 對他多少有了定型的偏見 , 覺得他的氣質與我不合 , 也就疏遠了。這次比較詳盡地看他後來的作品
, 才又感動於他的寬厚博大 , 《而船繼續航行》和《訪問》因是說藝術與人生說得精采 , 小品如《珍姐與佛烈》也是溫潤動人。《珍姐與佛烈》寫四十年代走紅的一對藝人
, 在今日被邀回到電視台在綜合節目上表演。導演對今日傳媒的荒謬煽睛 , 有不少嘲諷 , 但他寫這對老戀人的重逢 , 同情得來並不傷感 , 寫他們禮貌的衰老、感情的隱約與無奈、也寫他們如何在不利的今日現況中表演
, 不矯情地跳出了他們舞者的尊嚴。看這電影我感覺到導演的態度 , 在輕嘲與同情之間的分寸。你也可說是寬大與包容 , 卻有熨貼人物的微諷與愛意,並不是表面化地甚麼也說好的淺淺的溫情。



 



  我又一次看了奇斯洛斯基的《十誡》,仍然佩服導演從具體人生處境裡去思考倫理問題。也許我其實是在六 O 年代以來的電影這類文藝作品的啟發之下去思考種種人生問題的。我記得藝術節看完了羅拔﹒利柏殊的《藍鬍子堡壘》 ( 又一齣我想寫結果沒寫的演出
!) 出來遇到你 , 你那天談到對宗教的執著所形成的偏狹 , 我理解我們有不同的出身背景 , 但我總是有感於別人對生命的誠意思考。我嘗試告訴你 ; 電影也是一種宗教
, 也幫助我們去了解人,卻總打開了我們的眼
, 讓我們去理解去接受不同的生活。我不知有沒有說清楚。我表達了自己嗎 ?



 



  也許我們都處於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年紀、不同的習慣 , 在我們之間總像有許多界線 , 文學和藝術不是甚麼了不起的東西 , 是幫助我們越過種種邊界與另一人溝通的事物吧了
。 這本書是談這些東西的 , 我僅以它送給現在正在與我一起看電影的以文 , 以及過去這段日子與我一起觀影觀劇、談天說地的朋友 , 以及站在不同的邊界後面思索相近的問題的你、你
、你和你
・・・・・・



 



                              一九九六年七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