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慾望的彩虹:博埃的啟示

  在三藩市「城市之光 」 書店買到與古斯都﹒博埃
(Augusto Boa1) 的新書《慈望的彩虹》 (The Rainbow of Desire) 。博埃是我尊重的一位當代戲劇工作者 , 三十多年前 在巴西創辦「受壓迫者的劇場
」 以來 , 不管是放逐還是回歸 , 在歐洲還是南美 , 在劇壇或政壇 , 始終身體力行 , 以個人實踐去貫徹他的理念。今年香港藝術節邀請他來港 , 主持劇場工作坊
, 用戲劇探討香港的問題 , 更是外來戲劇工作者之中 , 少數成功與本港年輕戲劇工作者交流合作、產生了一定衝擊的例子。



 



  博埃予我的敢發 , 與其說是在理論上 , 不如說是在個人的態度上。不管是政治或戲劇美學上的探討 , 他都能從一個個人的角度去體會 , 實際衡量是否可行、可以做到多少。他的著作
, 從《受壓迫者的劇場》、《演員與非演員的遊戲》到《送望的彩虹》 , 都充滿具體生動的例子 , 態度既是革新又是平實的。



 



  他憶述自己如何由激進的革命分子走到今日的地步 , 亦是以他在劇場中的幾次遭遇 , 來生動地說明他為甚麼會轉變、作了怎樣的轉變。



 



  在六 O 年代他最先開始搞戲劇的時候
, 巴西正處於貧富不均、農民慘受剝削的狀況中。他們到鄉下去演戲 , 鼓吹農民革命、為自由而流血、推翻壓迫者 ! 有一次 , 演完戲以後 , 一個農民很感動 ,
走上來對他們說 : 「既然你們的想法跟我們完全一樣 , 那麼我們不如一起拿起槍來 , 去跟地主算賑
・・・・・・ 」 他們只好解釋 : 戲中的槍枝是假的 , 他們其實並不會開火。農民結果很失望
: 「所以當你們藝術家說要為自由而流血的時候 , 說的是我們的血 , 而不是你們的血 ?」



 



  這樣的例子 , 令博埃反省訓誨性和指導性戲劇的荒謬 。尤其是由城市人指導鄉下人、男人指導女人、白人指導黑人去怎麼做。他明白這次自己接觸的是一個農民 ,
而不是集體的抽象名詞「農民」。他說自己從此不再以戲劇指導他人怎
樣做 , 除非自己能冒同樣的險。



 



  七 O 年代他流亡在秘魯 , 他在劇場裡用一種稱為「同步戲劇 」 的方法
: 即他們演出一個問題劇 , 去到關鍵的地方 , 其中的角色要作一抉擇了 , 他們就停下來 , 問觀眾該怎樣做。觀眾提出不同的建議 , 而演員就逐一演出解決的方法。
相對於提出教訓的戲劇 , 這是一個共同學習的過程 , 無疑是一個進步了 。



      



  在秘魯的時候 , 有一天 , 有個害羞的婦人來見他 , 說 :「我知道你搞的是政治劇場 , 我的問題不是政治性的 , 但對我而言卻是個嚴重的問題 , 你的劇場能幫助我嗎 ?」 博埃告訴她說 : 所有的問題都是政治性的。但她說她的問題不是
, 只是跟她丈夫有關而已 。 博埃立即說 , 「丈夫」這個身分就是一個社會性的身分 , 社會界定了他是她的丈夫 , 所以這問題也是政治性的了。



 



  那婦人的問題是這樣的 : 每月她丈夫問她拿錢為他們的新屋付款 , 他說那是為他們而建的 , 每隔不久他會把手寫的收據給她保管
。 每次她想看新居 , 他都借故拖延。有一次他們吵了架 , 不識字的她找鄰居代她看看那些收據 , 才發覺全是丈夫情人寫給他的情信。她丈夫明天會回家了 , 她該怎麼辦呢
?



 



  他們在劇場裡演出 , 用了「同步劇場」的方法 , 即演至關鍵所在 , 就停下來 , 向觀眾徵求意見 。 有不同的提議 : 比方向他展開眼淚攻勢 , 令他悔改 ! 這結果沒有大用。把他鎖在門外 ? 正中他的下懷 , 袋著滿口袋薪水去找情人鬼混了 !提議妻子離家出走
? 丈夫索性一下子把情人接過來同住 !



 



  一個又一個建議提出來 , 大家按著所提的解決方法演出 , 卻又好像解決不了甚麼問題。這時博埃注意到 : 觀眾席的第三排
, 正有一個大塊頭像相撲手那樣的女人 , 不斷搖頭 , 憤怒難耐 , 朝台上瞪著眼 。



      



  博埃盡量溫文地向她 , 請教
: 可有甚麼主意沒有 ?



        



  「她應該這樣做 : 讓他進來
, 向他攤牌 , 大家講得一清二楚,只有這樣做了以後才可饒恕他。」



 



  博埃覺得非常驚訝 , 原以為她會有甚麼驚人提議
, 不料卻只是這樣。無論如何 , 演員照做了。大家說得一清二楚 , 彼此和好如初 , 丈夫對妻子進廚房去給他弄晚餐了。



 



  博埃再看那女人。她 , 並不滿意 , 反而顯得更憤怒了 , 好像要殺死人的樣子。



                                                                                         



  再問她 , 她說他們沒照她的意思做。他們只好再演一次
, 講得更加清清楚楚的。但那女觀眾更憤怒了。



        



  「女士 , 我們盡量照你的意思去演了 ・・・・・・



                                                                                         



  「不 , 你們並沒有 ! 因為你是一個男人 , 你不願照一個女人叫你做的去做 !」



                                                                                         



  到了最後 , 博埃只好請那女人自己上台來演繹她的意思了。



 



  女人先來一下深呼吸 , 搖搖晃晃的走上台 , 她一把抓住那個扮丈夫的演員 , 把他打得半死
, 一邊向他教訓夫妻之道。因為她是那麼強壯 , 其他人都沒法拯救那位瘦弱的演員。最後 , 她 , 教訓完了 , 把他放下來 , 說 :



 



  「現在我們把事情講得一清二楚了 , 你到廚房去給我做飯 , 因為這事把我累壞了 !」



 



  博埃到這兒才明白過來 , 一個人想到的問題 , 她想的解決辦法 , 是個人而獨特的 , 並不見得可以由另一人把它簡化地「翻譯」出來。他們的「論壇劇場
」 就是依這想法產生的。戲劇演至中途 , 由觀眾叫停 , 下去取代某個演員 , 提出解決的方法。劇場真的不再是獨斷的意念掛帥 , 是集體討論、學習的地方 !



 



  所以博埃說那位巴西的農民令他看見一個個人 , 是一個活生生的農民而不是農民這階層 ; 而那位健碩的秘魯女人 , 令他看見個人如何面對個人的問題掙扎 , 不是談抽象的階級理論 , 而是如何實在用具體方法應付個人不同困境。



 



  第三次自省的衝擊 , 來自他流放歐洲 , 在里斯本和巴黎等地生活的時候。他體驗到在拉丁美洲所經驗的貧窮、腐敗、種族、性別等問題之外
, 還有親身體驗到的「孤寂 」、「難以溝通 」 、「空虛」 , 比較沒有那麼明顯的「壓抑 」。博埃說 , 作為第三世界的藝術家 , 他當然老是在抵抗強權、飢饉、政治酷刑
, 他老是在問 : 「警察是在哪裡 ? 」警察作為壓迫者的象徵 , 是明顯、容易界定的。但他也逐漸發覺也有另外一些壓抑 , 是比較抽象而隱藏的
, 「警察 」 也可躲在我們的腦袋裡 , 需要我們去把他找出來。



 



  所以新的「受壓迫者的劇場 」 , 也包括了兩種新的去 : 「腦袋中的警察 」 (Flic dans la Tetc) 以及「慾望的彩虹 」 (The
Rainbow of Desire), 進一步面對個人內心的壓 抑、個人內心的慾望 。 參與劇場的人 , 把自己的慾望具體以形象表現 , 像彩虹七色那麼羅列出來。這種劇場
, 幫助參與者面對自己隱秘的恐懼和慾望。



 



  博埃令我佩服的地方 , 是他的理論其實都由實際經驗啟發 , 他亦不執著理論 , 實際在具體情況作出變化 , 如書末寫在印度所作的試驗 , 他理解到印度的文化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
, 所以他就的酌作出調整。難怪譯者前言說博埃的書就像是食譜 , 下廚洗手作湯羹的時候 , 好的廚師自會就材料和口味而作出調整的。



 



  今年藝術節我們有幸目睹博埃自己如何因應香港環境 ,實際調整發揮了他的劇場觀念。在開場白裡他還說了上面那個秘魯胖婦人的故事
, 他的幽默感、放鬆但又認真、勇於自我反省的態度 , 贏得大家的好感與信任 , 有助於實際發揮他的論壇劇場的成果。



 



  他來是為香港藝術節主持「受壓迫者劇場」 ( 不知為甚麼 , 也許是為了避免惹起敏感吧 , 當局譯作「沉默大多數劇場
」) 的工作坊 , 一連五天 , 每天八小時。我們看的最後一天 , 是已經初步排出了四組劇情 , 要進一步在更多觀眾眼前 , 發揮論壇劇場的精彩特色了。



 



  博埃先解釋說 , 這四個片段都不是完整的戲劇 , 是由參與工作坊的年輕人 , 就香港目前大家覺得最關心的問題 , 發展出來的片段。作坊是真正的作坊 ,
沒有導師高高在上 , 是真正討論提意見發展出來的創作。先演給觀眾看 , 由當日的觀眾決定最想發展下去討論那個問題 , 然後再用論壇劇場的方法進行。



 



  第一個片段 , 是關於為露宿者申請禦寒衣被的。熱心人跑了一圈又一圈 , 官僚諸多推搪 , 一級推往一級 , 熱心人徒勞無功 , 露宿者卻快要冷死了 !



 



  第二個片段 , 是家庭中的妻子想出外工作 , 卻被丈夫和家姑反對 , 出外遇到不懷好意的男人 , 去見工的時候又因為是已婚女人而被人歧起。



 



  第三個片段 , 是針對學校教育的 : 學生的英語不好 , 老師卻是外國人 , 完全不顧學生的背景 , 令學生非常苦惱。



 



  第四個片段 , 是家庭裡的處境 : 非常狹窄的環境裡 , 哥哥是一家之主 , 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 哥哥買了新的電腦
! 器材 , 放不下 , 要移開妹妹的書架 , 扔掉她的書本 , 全家人都勸妹她讓步
・・・・・・



 



  演完這四個片段 , 博埃出來對大家說 : 希望大家從剛才演的四個片段中
, 挑選一個覺得最適合用來討論香港問題的處境 , 然後再演一次 , 讓觀眾參與。



 



  我當時就想 : 這四個片段 , 當然都跟各種不同的「壓迫 」 有關。但前面三個好像有點概念化
, 不是像過去左派的批判寫實劇 , 就像西方婦解或後殖民論述的借套。香港當然有官僚的問題、女性的問題、教育的問題 , 但也正好不是這麼簡單。這亦使我想到寫香港問題的文藝作品
, 近年大家好像都以為搜集一堆資料 , 交代似地提到一些「事件」和「問題 」, 把書印出來 , 就算寫到香港了。如何再現事件 , 如何透視問題 , 反而沒人探討。現在博埃的論壇劇場
, 反而給了我們一個反省的機會。



 



  在四個片段裡 , 我覺得第四個片段最是能從具體的香港處境發展出來 , 雖然未能簡單地以一個觀念總括它 , 卻正是比較豐富 , 包括了較多實際細節與其體處境
, 可以發展下去 的。



 





  我選的是第四個片段 , 我很高興 , 當日的觀眾 , 大部份選的也是第四個片段。再演之前
, 博埃先把遊戲規則說清楚 : 原來那一組的演員會把戲再演一次 , 但這次 , 觀眾隨時可以叫停。若觀眾覺得他可以見到「壓迫」的源由
, 並可以用實際行動把它改善過來 , 那他可以叫停 , 並自己下去取代某個演員 , 用不同的態度去解決問題,直至去到另一步 , 另一個觀眾又可叫停。下去取代另一個演員。唯一的規矩是
: 下場的觀眾 , 不能像那位秘魯女士那樣 , 毆打或使用暴力手段傷害演出的對手。



 



  香港一向並不怎樣熱心於劇場上「觀眾參與 」 的遊戲。但那天 , 也許由於博埃之前幽默而令人放鬆的言談﹒也許由於「熱身運動 」 做得好 , 整個場面形成一種開放而鼓勵性的氣氛
, 結果反應熱烈,舉手下場的年輕觀眾不少。



 



  看博埃怎樣處理場面 , 更見他魅力所在。每一次有人去代替父親、母親 , 妹妹的角色演一段戲以後 , 博埃會跟大家一起探討 , 這樣做改進了處境沒有 ? 為甚麼是一種改進 ? 從哪方面改進了
? 他又會跟大家一起反省 : 誰是被壓迫者 ? 被甚麼所壓迫 ? 如何可以改變這情況 ? 博埃的做法 , 正是從過去比較表面的政治劇場和民眾劇場等的做法走出來
, 讓我們看到「壓迫」並不是那麼表面的東西 , 每個人都有可能是「被壓迫者 」 也有可能是「壓迫者」 , 因而對「壓迫 」 的反抗也不是那麼表面的姿勢可以解決的了。



 





  博埃發展出來的論壇劇場也充滿了戲劇的魅力 : 既感人又令人忍唆不禁 , 充滿生活的材料 , 時有意想不到的神來之筆。一位年輕女子取代了妹妹的角色
, 把撿來的
東西送人 ,推行環保 , 爭著說話
, 控制了大局 , 大家不禁大笑 : 「這回可輪到她變成壓迫者了 !」 不同的人演出父母的角色 , 也令人進一步體會 , 被壓迫者也可以同時變成壓迫者。而且「壓
迫 」 未必來自權威的形象 , 也可以來自內心的角落、朦朧地接受了的舊觀念。反抗壓迫 , 亦未必來自英雄主義的姿勢。一位男子下場演妹妹 , 擋在書架前拖延不搬。一位外國觀眾叫停
, 說這樣拖延 , 好像搓乒乓球 , 一來一回 , 並無寸進。 博埃倒是比他細心而通達 , 引著大家討論 , 令眾人看到 : 有時拖延也可以是一種反抗的方法。博埃書中的理論答允大家發現自己慾望彩虹的多色
, 我更感動於他實踐中不唱高調、由實際處境發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平實手法。博埃和香港一群年輕學生和戲劇工作者合作演了一台好戲 , 我覺得倒是很值得文學和現覺藝術工作者參考的。不過有志在香港推動各種論壇的朋友
, 一定也得在實踐上緊記博埃民主而幽默的態度才好。



 



                 原刊《讀書人》第十六期,一九九六年六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