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淺談《後殖民食物與愛情》.曾卓然


    今天談的書是香港作家也斯最新出版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在中學教科書中,也斯是個常見名字,他的小說、散文和詩歌不斷選進教材。你聽到選進教科書的作家,加上是大學教授的創作,往往先入為主覺得死氣沈沈。但他的新書非但不難讀,反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行文親切,樂於與讀者親近。

後殖民的食物,是怎樣的食物?後殖民愛情又是怎樣的愛情呢?回歸十多年的香港應該怎樣說清楚呢?“食色,性也。”也斯活用了食物與愛情這個不老的題材作故事重點。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一書由多個小故事所組成,可以分開選讀,故事之間互有關聯,合起來讀則像是一部長篇。一篇一程地鐵即可看完,不累。各故事獨立成篇,但角色在故事間穿插交錯,角色關係隨著故事推進不斷發展。人物從九七成長到零九,就如真實認識的好友;失業失戀以為到了結局,怎知又有新一章;以為真正了解對方,原來人情變幻是永恆。

    貫穿各故事的主要角色是年輕人史提芬,在壓卷作〈後殖民食物與愛情〉中,史提芬在九七之交吃飯與再吃飯之間開始又失去了一段感情(人生不正是如此?)。也斯的愛情小說自然不是一般的愛情小說,失去感情並不等於終結,感情也不等於一切。史提芬後來四處流浪,遭遇不同的人和事,在〈斯洛文尼亞故事〉到過東歐國家斯洛文尼亞,在〈沿湄公河尋找杜哈絲〉中到過越南旅遊參觀湄公河。當中人事有悲有喜,但史提芬一直張開眼睛努力觀察,不停思考,書名以愛情為題,卻以愛情終結為角色成長的開始,也斯不以說教的方式,而借故事點出年輕人應多方向的追求人生,完善自己。

    最使我喜歡的小說角色是那位「後殖民食神」老薛,寫食評出神入化,在元朗大榮華和真食神滔滔一唱一和,肚腩碰肚腩,白水浸烏頭,金銀蒜蒸南瓜,看小說看得肚也餓!

    不過我猜你最喜歡的會是〈愛美麗在屯門〉,為什麼?你看看就知道了。

    要親子互動,先要動,要子女閱讀,請到書店一起站站,一起拿起書看半小時,不用錢,日子有功,養成習慣,子女終生受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