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沈從文的靜──悼沈從文

         沈從文的小說裡有動的歷史和人生 , 但也處處有靜。他多年來的小說與水分不開 , 寫得好的多半有關家鄉一條沅水流域上下千且範閻內的熱鬧人事 , 但故事的折縫裡總不缺那臨水向人生遠景凝眸的機會。


 


         他的小說動中有靜。既寫到老船夫和孫女的歌聲 , 也寫到那來復的歌聲如何反使一切更寂靜 ( 《邊城》 ); 既寫到那個似靜實動的白髮髻上的大紅山茶花 , 也寫到那似動實靜的十七歲姑娘的眉目和四肢 ( 〈雪睛〉 ) 。沈從文最愛用的字眼之一是「靜 」,從他的作品這裡那裡可以見到 , 好像山水畫中的留白 , 既是沈思的餘地 , 是糾葛實景的補襯 , 是遠眺的可能 , 是美學的嚮往。


 


          想想沈從文一生的遭遇 : 早年在湘西一個苗區荒僻小縣的土著部隊裡 , 因為感受五四運動的餘波跑到北京 , 每日到圖書館看書 , 並且得以閱讀「社會 」 這本大書 , 從而學習用筆 。 在二十多年中 , 文字和思想逐漸成熟 , 寫出幾十本著作 , 並且主編報刊 , 在學校教小說習作 , 培養不少人才 , 但因為不追隨潮流 , 不依附權勢 , 始終沒有得到應得的承認 , 但也從不以個人得失在意 。 在一九四九年以 , 基本上難得寫作及發表小說 , 後來轉入歷史博物館 ,從事文物的研究工作 , 在艱苦處境中 , 隨散隨緊地點點滴滴反複蒐集爬梳資料 , 終於寫成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書 , 在動亂中盡量靜心工作。這種有所不為又有所為的態度 , 令他一生寂寞又甘於寂寞 , 彷彿正如小說中說: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 , 所有人民每個日子皆在這種單純寂寞裹過去。一分安靜增加了人對於『人事』的思索力 , 增加了夢。 」 這樣的靜浸透了他的小說 , 是他的情感體驗 ,是他追尋的藝術境界 , 也是他一生的人格操守。


 


         沈從文的一個好處是他的思想像水一樣流動不居 , 任何一件事、一個人、一種情緒 , 他都要慢慢滲染、細細體 , 不顧意追隨流俗的定論 , 寧願用迂迴的文字去細狀微妙的曲折。他作品中的靜 , 也不拘於一種彤態 , 而是千變萬化、相反相成的。莊子說「虛靜 」, 說「萬物無足以饒心者 , 故靜也 。」 又說 : 「聖人之心靜乎 , 天地之鑒也 ,萬物之鏡也。」沈從文的卻不是道家的虛靜 , 儘管他愛樸實的故鄉人物、淡素的文字 , 又時時用一顆安靜的心去鑑照。即使被認為是牧歌式的作品 , 比如因為兩度搬上銀幕而較為大眾知道的《邊城》 , 在平靜地描寫美好淳樸生活底下 , 有一份沈痛。「那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 也許明天回來 !」 這是對民族品德的擔憂與期盼。《邊城》其實更應該與後來的《長河》並讀 , 《邊城》寫人民樸素、和平、正直的好質素 , 《長河》正是要寫這些質素如何在二十年的內戰中 , 在人為的橫徵暴斂下毀滅 ! 《長河》有一節叫〈秋 ( 動中有靜 ) 〉 , 在明朗的景物和人事笑語底下寫出人對要來臨的時局的擔心 , 這靜裹叫人「見出寂寞和淒涼 」沈從文的沈靜底下有他對人強烈的愛和不忍 , 但寫出來卻得面對種種檢查 , 刪節和扣壓 , 結果《長河》以殘缺的章節保留下來 , 原來計劃動筆的下三卷現在永無續成的機會了。現代中國作家作品中的殘缺和遺漏又是另一種靜默 見證了時代的專橫。


 


         靜在沈從文的作品裡可以是許多不同的東西。它可以是一種木訥溫厚的質素 , 為那些農民老兵所有。如〈燈〉的老兵 , 言語好像不夠用 , 到某些難盲的事情便啞口了 ,反而閉口唱出一句山歌來。靜又可以是對難言之隱的體會 , 比如〈丈夫〉的結尾 , 那做丈夫的男子為妒忌和自抑所苦 , 無法說出話來 , 連旁觀的五多「很願意唱一個歌 ,可是不知為甚麼也總唱不出聲音來。 」 靜亦當然可以是壓抑和絕望 , 〈三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中的豆腐舖老闆 , 與其他兩個男子同樣暗戀會長的女兒 , 平常一句話也不說 ,待她死後卻盜墳把她偷出來藏在另一個洞穴 , 在地下和身上各處撒滿了藍色野菊花。沈從文有一部份作品 , 對人類慾情中無法以言語表達的暗晦角落多所探索 , 本色地以藝術家而不是道德君子的感情接近人生。


 


          一個後現代的讀者可能會對這些暗晦角落更感興趣 但我想、對沈從文來說 , 他還是相信:沈默與自律 , 如果不極端到扭曲自然的人性 , 會令人活得更誠實。他的短篇〈動靜〉裡 , 那位軍官是個典型的沈從文人物 , 沈默、忍 耐、安靜地做好自己本份工作, 與他相對是那幾個鬧哄哄的學生 , 先是由誤會而鄙夷、復因好奇而到訪 , 講關心要學習卻沒有耐性。結果軍官靜悄悄離去 , 學生要搞歡送會喊口號只落得一個空洞的形式。沈從文的安靜對於這個時代的喧嘩浮躁無意中變成一種批評 , 在目前慣於自我吹捧的風氣裡 , 他靜靜地離我們而去 , 貫徹地拒絕了追悼會及其他儀式 , 自有他的莊嚴 。


 


          沈從文寫靜寫得最好的當然是短篇〈靜〉 , 也包括了靜的種種面貌。它寫一個逃難到鄉下去的家庭 , 包括母親、大嫂、姐姐、姐姐的兒子北生 , 女孩岳王民及小丫頭翠雲數人 。 小說從岳站在屋頂曬台上望著鄉野風景開始 ,有優美的描寫 , 但卻沒有甚麼戲劇性情節。我們逐漸發現整個小說大部份由兩個空間構成:一是曬台上的空間, 瞭望安靜自然的田野帶來安慰 , 一是樓下的現實空間 , 面對疾病和無望的等待 , 彼此只好以欺誼的言語互慰 。 女孩岳氓來困在兩個空問之間 , 現實的牽掛令她下樓 , 當現實變得難以忍受 , 她再走上曬台令心裡平靜下來 ; 她一共走上曬台三次 , 一次比一次留得更短 , 現實的壓力愈來愈強。這篇抒情小說裹包含了沈從文某些關鍵性的主題岳氓也是一個成長中的典型沈從文人物 , 不滿於欺誑的現實 , 瞭望一個靜好自然的世界 , 但又於人世的憂苦無法捨割。「為甚麼這樣清靜 ?」 是對世界的發 , 而她會逐漸發覺身邊的寂靜裹亦可能包含失望和無言的悲劇 , 她心裡有對人世的欣賞和眷戀 , 但亦得學習安靜地面對四周無邊的寂靜。


2 則留言:

  1. 我覺得梁先生的散文亦「有動的歷史和人生 , 但也處處有靜」。我的中文閱讀報告選了《也斯的香港》,寫人寫物都很有感覺。尤其是《街巷人物》裡的「石的呼吸」,我認為這就是進入事物,嘗試主動地與事物溝通。然而梁先生會否遇到辛波斯卡一首關於石頭的詩裡的情況呢?

    回覆刪除
  2. 補充:沈從文也是我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寫的人情實着動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