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大廈的人
在板橋的時候,我們到林家花園去。那是一間古老的大宅,現在已經頹毀不堪了。過去它一定曾經是豪華的宅邸,有迂迴曲折的廊道,精緻的石刻雕花,古雅的屋簷,重重的拱門,裡面可能住著富有的人家,人們躺在裡面,渡過他們的一生。但這地方現在已經殘破,是破爛的磚牆,荒禿的枝椏和瀰漫的塵埃。舊屋間夾著荒草,骯髒而蕪亂,仍然寄居在這地方的人們,像是枯老的樹頭裡的一窩螞蟻,與頹敗的背景連成一氣。
走出來,剛好遇上一隊送殯的隊伍,我們受阻於路旁。一輛一輛車駛過,一大隊的人。在背後,還有幾個穿戲服的人,其中一個,在身前安上馬兒的頭,身後是為自身軀,彷彿是在騎馬遊行,但其實只見一個不熱心的演員身穿一套襤褸的戲服。另一個女人,打扮了,臉上塗著胭脂,閃著腰,作著我們所不懂的手勢。但她的服裝和粉飾,掩不住她的疲倦。我們站在那兒,等了好一會。等他們都過去了,熱鬧而空洞的聲音,漸漸遠去而消失。然而我們再站起來,繼續前行。
我們拿著地圖,尋找新的地方。橫過一條街,拐過彎,到另一條街。從這一條銜,到另一條。從這一區,到那一區。我們終於拐回火車站,去看附近那個新設計的介壽公園。那是在市區一個小小的三角形,走進去,有一種清新的感覺。它的假山不是普通的假山,而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塊,堆成一座頗有氣魄的小山。在假山的山腳,有小型的陶塑人像,排演出板橋過去的歷史。
公園裡的燈是傘形的矮燈,十分別緻,花草旁不是鐵欄,而是竹籬,整個公園利用空間,迂迴曲折,它有專為老人而設的休憩地方,也有為小童而設的遊戲處──人工的水流潺潺,淺淺的水和石塊間,是讓孩子玩水的地方──還有劇場,當然就還有花坪了。在室內,有洞形的天窗,讓光線從外面射進來;到了晚上,室內的光就從裡面照出去。天窗的外面,罩上圓圓的玻璃罩。這公園很新,後面有些部份還未完工。
在這個公園裡,沒有見慣的紅紅綠綠的亭子。可以說這是一個用心設計過的公園,像一件藝術品,既有實用的價值,又有美感,雖然地方不大,但每一處精心照顧到了,而整體又是調和的。這是一個有張新鮮臉孔的公園。
後來,我們在朱銘家,碰到它的設計者楊英風。說起來才曉得,這一個公園,從設計到完成,也是不容易的。這是一個公眾的地方,又因為每部份分別由不同的人認捐款項,不同的人承包來做,因而實際施工的時候,引起不少困難。工程的進行參差不一,又不能互相配合,所以到現在還有些地方未能完工。我們這才明白,在建築這方面,從一個藝術的設計,到實際施工的完成,其間還有種種複雜的因素。從楊英風口中,我們聽到了更多關於這種既困難又複雜,但卻是實用美觀的藝術。
我們到楊笑風家去玩,看到他不少計劃的圖則,這些計劃,有些已經實踐出來了;也有許多,因為各種阻撓,到現在還是個待實踐的夢想。也許,每個人都會作夢,都曾經堆砌積木玩遊戲。不同的是,楊英風的夢總是那麼龐大,他的積木是那麼巍峨。
楊英風許多作品是世界有名的,例如為貝聿銘建築的東方海外大廈作的QE門,採中國月門的基形,方圓相配的道理,成為中西融合的設計。又如在一九七四年史波肯世界博覽會 (一個以環境問題為主題的博覽會)所作的〈大地春回〉的浮雕,以樹和太陽的造型,強調石質的自然紋理,表現自然環境的清新美麗。一九七0年博覽會中的〈鳳凰來儀〉是一件巨型的紅色大雕塑,由簡約的現代械線條組成,材料是鋼鐵,題材卻是中國的。此外,他還曾經替關島設計了一座名為〈夢之塔〉的雕塑,原來的想法是建一座八十多公尺的不規則錐形雕塑,裡面卻是空的,建成辦公的房間,安裝電梯,還在透空的地方開窗子。不過這計劃過於龐大,後來關島方面沒有進行。但想這樣的雕刻,真不僅是雕刻品,而是一座大廈了!
也許因為楊英風對雕刻和建築具有同樣濃厚的興趣,所以他的作品都是兩者的結合。我們看上述作品的照片或圖則,發現它們還有一些特色:比如風格上都有中國的味道,更重要的一點則是都注意到與環境的配合。並不僅是孤立的一件藝術品,而是照顧到它對社會中人群的功用,注意到與放置藝術品的自然環境互相配合。
楊英風喜歡說到「景觀藝術」。所以他的建築或設計,就會注意到自然的背景,盡量與當地的風格配合,採用當地的自然材料。他不贊成窮奢極侈的賣弄,而主張有風格、有地方特色、樸素而適切的設計。他也關心到工業文明的污染,人們居住環境的惡劣以及自然美景的逐漸消失。但他並非是僅僅渲染這種悲哀而搖頭歎息的藝術家,他坐言起行,用他自己的藝術,改變這個世界。
這樣一個藝術家,自然會關心他的環境,他的鄉土,而他在這方面也有不少貢獻。
楊英風在台灣的雕塑很多,我們可以舉出在花蓮機場的一列景觀雕塑,包括向太空遨遊致敬的〈太空行〉浮雕,表現太魯閣山川氣魄的石砌雕塑〈魯閻長春〉,還有則是乘車在機場外經過時一定看到的巨大石雕〈大鵬〉。還有花蓮亞士都酒店大堂裡的景觀雕塑,國際大廈七樓的〈起飛〉銅雕,裕隆汽車工廠辦公大樓前的〈鴻展〉景觀雕塑,南京東路〈成吉思汗〉的設計等。這些作品都是配合環境的景觀藝術,都是有氣魄的大作,也多是配合環境的粗豪樸拙的木石材料造成。
他還有另一些更直接介入環境,改變環境的作品。比如他感覺到台北許多學校的校舍過於狹窄擠迫,顏色灰暗,死氣沉沉的,就嘗試以一所學校為例,設法改善它。就在台北的「育達商專」,那地方原來一進門就是校舍,圍牆又把整所學校箍得死死的,加以牆外就是雜亂的建築物,跟校舍相距不遠,予人一種壓迫的感覺。校舍已經建好在那裡,當然不能一下子把它拆掉再建。楊英風的方法,是用油漆來改變它。他把操場四周的圍牆,由底塗上三層由深而淺的藍色,彷如海水,盡頭的地方便是海平線,把視景擴闊了。校舍和課室的牆則由底塗上三層由深而淺的綠色,彷彿種了草,添了綠地。學生們的環境,一下子明朗暢快起來了。面對這些人工的藍色和綠色,我們應該感到藝術家除了美感滿足以外,那種希望改善生活環境的苦心。楊英風的藍色和綠色不僅是藍色和綠色,而是在這些學生灰暗呆板的環境裡平添了色彩,在狹隘擠迫的空間裡為他們帶來了綠草和海洋。
楊英風是有所關心的,在新書《景觀與人生》裡他提到阿拉伯的建築時,曾提到森法西的平民化的建築;提到芬蘭的保存自然環境的做法時,又自然地想到台灣東部的宜蘭、花蓮和台東,認為這些原始而美好的地方,應該順應它們的本性開發。
楊英風是宜蘭人,由於對故鄉的感情,使他對宜蘭的建設,往往十分關心。他認為宜蘭等地,一向對外交通不方便,保存了某些樸素天然的素質,這是它的優點。將如果要建設,也不應是無計劃的發展,破壞了宜蘭的美景。他曾經針對宜蘭的開發,提出一套構想。一方面,他贊成交通上的開發,例如擴建修整北宜公路,例如經烏來穿越山洞開路至宜蘭。另一方面他也不贊成礁溪等雜亂而沒有整體計劃的發展,而以為應由山區到海邊,分五區不同的地理環境發展。他贊成以蘇澳為國際性商港,提議以龜山島為海洋博物館,以宜蘭市為文化中心,羅東為商業都市。又指出保林、防災、農業增產、保護古蹟等各方面,確是兼顧到全面的發展。宜蘭將來的發展,不知會不會參考他的建議?
事實上,他雖然是台灣長大的藝術家,又非常關心台灣的環境,但他的許多計劃,卻未必能依照構想實踐出來。比如為台北青年公園設計的〈擎天門〉就是了。而楊英風另一個計劃,我覺得可算是他的景觀藝術的一個代表,也是藝術設計和現實生活一個理想的結合。他曾受托設計開發台北近郊的關澤一地。該區是洩洪區,雨災水災為患,楊英風把它設計成威尼斯式的水鄉,但是有自己風格,一方面美觀,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水災,可供人民安居,全境以水路交通,成為一個美麗的住宅區。我們看完設計的圖則,都表示讚歎。問他什麼時候會實施建設,才曉得這計劃也擱置下來。
最近有其他國家邀請楊英風替他們設計城市。整個國家一區一區的設計下去。他過去許多未有機會實現的計劃,看來都要在異鄉實現出來了。我們對他許多計劃不能在自己鄉土上建設感到惋惜。他對鄉土有所關懷,有所貢獻,雖然未必被採納。然而楊英風說:他不過是盡一個藝術家的責任吧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