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是在哪一個城市的翩娜?在香港文化中心的翩娜

  答應了給你的雜誌寫翩娜﹒包殊 , 一直沒寫出來 。 回來又已經一年多 , 也發生許多事了。



      



  台前一扇灰色的高牆 , 轟的一聲塌下來 , 大家就在廢墟中跳舞



 



  發生許多事了 , 灰塵還未散去 。 影影綽綽中 , 依稀有個女子在那裡一面要人愛她 , 一面叫人用番茄扔她。是不是那樣 , 我已經記不清楚了 。 依稀是愛
, 依稀是荒誕 , 去到極端 , 兩者的分別 , 已不是那麼清楚了。



 



  一列人走向舞台的深處 , 一把男聲從樓土高喚 : 說出你最恐懼的是甚麼
? 比爾 , 是戰爭 , 是絕症 ! 瓊思 , 是老鼠 , 是海水 , 是身心的痛。是無可名狀的東西。是星期三 。 是妒忌 。 是封閉的空間、喪失的自由 。 是老化
, 是忘記。一步步走向黝黑的帷幕 , 一步步走向黑夜的沉寂。



 



  我害怕忘記了那些細節 ? 其實我已經開始忘記那些細



 



  要忘記細節,然後我才可以走上台 , 跳一個新舞。



 



  沒辦法 , 在紐約時想著香港 , 在東歐時想著紐約 , 在香港的時候・・・・・・根本甚麼也沒有時間想了。



 



  再見。順風 。 我們很快會再見的 。 真高興與你共渡一段時光。十三種說再見的方法 。 每個人在類似的環境中
, 各有不同的變化 。 每個人說出三個跟自己來的地方有關的名字。像集體遊戲 。 掉手帕 。 追 , 看 , 成要追上你了。



 



  愛情是遊戲 。 殘酷也是遊戲 。 但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是相同的 。我想向你證明的是 : 在紐約看和在香港看翩娜﹒包殊是不同的。英國神士喝下午茶
, 甚麼都「呵」一聲不動聲色的腔調 。 甚至故意拿著托盤好姿勢來問你觀眾要不要喝一杯茶 。 我總疑心是跟香港這一個空間有關 。 即使遊戲也不是中性的 , 為甚麼在此刻在這空間玩這個遊戲?



 



  Fantastic ! 那女子流氓氣地說 : 不錯 , 可是設計這地方的傢伙忘記了窗子。她說的時候是站在尖沙嘴的香港文化中心的大劇院裡說的。她說的是我們的文化中心。



 



  She sells seashells by the seashore。每個人不同的唸法 , 十三種不同的怪腔調
? 又是因為我們在香港 , 所以英語的腔調也連帶含有了政治意義。誰參與、在甚麼地方玩 , 也改變了這遊戲 ?



 



  在外面看的翩娜﹒包殊總像是關於其他的城市。《柏林 姆 , 柏林姆》是關於那個西西里城市 , 《手風琴》是關於採戈也可說是關於阿根廷。《穆勒咖啡店》、《藍鬍子》等等
, 每一個都像關於一個特殊的空間 , 人們陷在其內 , 互相遊戲和磨折 , 既樂在其中 , 又無可奈何 , 哭笑不得。



 



  《柏林姆 , 柏林姆》的圍牆倒下以後 , 遍地瓦碟 , 到處都是垃圾 , 強悍的女人、變性的男人。你當然可以不必實指某一個特別的城市。那可以是任何一個城市。一個女子呼喝兩個男子擁抱她
, 拉她的手 , 她又要打他們 , 即使他們像她所要求那樣愛她了 , 也不能中她的意。這戲也像別的戲──也是關於愛情 , 也許還有食物。一個人不斷地踢另一個人
,而他就從衣服底下拉出一袋袋的肉 , 丟在地板上。一個人在熨斗上煎肉。一個人在唇上塗糖 , 然後命令別人去吻她。一個女子拿著一大把意大利粉 , 然後她認真地告訴我們
, 每一條都是她的 , 她不會讓任何人去碰它。



 



  愛情和食物 , 可以是每一個城市的故事。而因為其中的荒誕、那些古怪的笨拙、那種荒謬的感情 , 我們自然想 : 那一定是別的城市的故事了。



 



  是在另一個城市 , 探戈被發揚光大的城市。所以種種傳統的優雅舞蹈才受到嘲諷。一個老師點起火柴灼學生的腿 ,
好訓練她把腿抬高一點 , 再抬高一點。整個劇裡,唯一的跳探戈場面 , 男男女女不是坐著就是跪著,是那樣跳探戈的。



 



  怪誕、怪誕 ! 叫你駭然大笑。那一定是人家的事了,一定是其他城市的故事了。不然怎會那麼怪誕呢。直至這舞蹈劇團來到香港
, 在古怪的文化中心大劇院中扭來扭去,才令大家好好去看看去想想那不知是寬敞還是狹隘的空間 ! 在座的文化官員 , 對這種種有何反應 ? 我們公眾空間中的種種愚昧與勢利
, 一下子變得無比顯眼了。當文化官員有錢去買回
來藝術、甚至翩娜﹒包殊那樣的藝術 , 卻沒有適當的交流和講座
; 當文化版只能刊登冶艷而沒有內容的文字 , 我們的蒼白顯得份外耀眼了。總有那麼多聲音 : 有些人認出了這是名牌 , 又有些人表示自己比別人更懂穿這名牌。殖民地的文化狀態一下子抖出來了
! 我們到底希望別人怎樣看我們的文化 ? 一下子,我們不再是觀眾 , 不再是看另一個城市的故事。





 

原刊 《星島晚報》「電影﹒文化
」 專欄 ,



                          一九九三年五月十二日至十四日



                                                      後為《越界》轉載
, 第四十五期 ,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一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