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布萊希特的劇場和故居

  在東柏林 , 最重要的劇院都在腓特烈克大道一帶 , 接近火車站。以前西柏林這邊的人過去看戲
, 散場還趕得及坐車回來 , 現在甚麼闕卡都沒有 , 地鐵暢通無阻 , 也沒有檢查 , 更加方便了。從腓特烈克站出來 , 對面就是都市劇院 , 過一點是新開的 Friedrichastadt Palast上演一些比較普及的輕歌劇 , 西方的《夢斷城西》也在劇目裡面 , 不知演出時有沒有加入圍牆東西方的感慨
? 往右走 , 不遠就是 Komischeoper目前正在演與芬巴哈的歌劇。更有名的是國家歌劇院 , 正在休假 , 下個月會演莫札特的作品。再走遠一點 , 在死難紀念碑後面就是高爾基劇院了。至於較實驗性的人民劇場
, 或是老少咸宜的木偶劇場 , 都比較遠 , 但也可以坐地鐵直達 , 還算方便。



 



  我第一次在東柏林看戲倒不在這幾所劇院。從腓特烈克站出來 , 往左轉 , 向德國劇院方向走 , 過了橋 , 就望見布萊希特的柏林劇團 (Berliner Ensemble) 樓頂上的圓牌正在旋轉了。布萊希特廣場一旁正在修路 , 我走近時在木板和泥堆間瞥見他的銅像 , 穿著尋常衣服
, 坐在長攪上 , 眼望前邊 , 好像公園裹一個修路的老工人 , 正坐下來歇息 。



 



  那晚上演的是《勇敢母親和她的孩子》可說是柏林劇場的首本戲了。中場休息的時候 , 不少觀眾就跑到外面的廣場去。柏林的白天較長
, 八九點還有日光 , 老布坐在他的長凳上 , 看著旁邊的年輕男女 , 或坐或站的 , 談著他的戲 , 一定無限欣慰吧。劇院是舊劇院了 , 但十分端莊 , 像一座小小的教堂。它一方面是布萊希特教的教堂
, 但另一方面也演其他同道的新劇 , 比方東德劇作家漢那﹒穆勒的劇本、波蘭創作家莫撒的《探戈》。劇院大堂裡收集了不少各地上演布萊希特的海報 , 包括東歐、南美、日本等地的
, 可惜沒有中文海報 。 我想起七o年代香港大學實驗劇團最早演的《四川善人》、《沙膽大娘》和《三毫子歌劇》,其中簡婉明演的來娣和羅及前的沙膽大娘 , 尤其令人難忘。



 





  我這晚看戲 , 最初嫌它的演繹太正統了 , 像沒有甚麼特別新的角度 , 但看下去
, 發覺這平實端莊的演出也有它的功力,結果這看過不少次的戲仍然令人感動。每幕戲前有字幕簡單打在白布上 , 表面上交代卅年戰爭的背景 , 事實上突出了片段式敘事劇場手法
, 取代了單向的高潮收結 , 同時也解決了私人和公眾兩個層次的連繫。圓形的舞台在旋轉 , 勇敢母親她們拉著馬車前行 , 一邊唱歌一邊說話,結果總是原地踏步。這處理並不特別驚人
, 卻非常適合原劇的需要。一家人生活其中的蓬車的複雜造型 , 以及亂世逃生下的各種聰明應變 , 經過這麼多回演出 , 白然也是熟能生巧了。熟悉有時當然也會變成難於突破
, 比方勇敢母親的角色 , 最是討好 ,也最多發揮 , 但看多了也覺是意料中事。看這次演出我反而覺得演女兒的特別出色
, 她以含蓄、內斂和笨拙 , 突出地演活了一個與她母親價值取向相反的人物。把她母親叫做「沙膽大娘 」 可見香港人的聰明靈活 , 但也忽略了另一半 。 看了女兒角色細膩的演出
, 令人回想原名的含意。布萊希特的狡慧 , 正是他一方面可以寫不擇手段求生的蠱惑 , 但亦同時不是不能寫有所相信有所堅持的困難與動人。



 





  看戲之前我去參觀了布萊希特的故居。沿大街走過幾個路口 , 在一個墓園的旁邊。故居樓下是一爿書店 , 還有一爿餐廳。附近有不少酒館。看戲之後
, 這兒大概是宵夜喝酒的好地方吧。



 



  推開大門進去 , 裡面有劇場的照片、演出各劇的草圖和劇照 。 沿天井進去,在面對墓園的側門有一道樓梯,上去二樓就是布萊希特的書房了。先是一個小小的地方
, 是他當年在那兒喝茶的 , 進去走較小的書房 , 牆上有能劇的面具 , 包括有那個著名的惡人面具 , 很吃力地保持邪惡的樣子 。 還有那幅有名的中國畫 , 上面的題字是 : 「湛湛靈靈地 , 空空廣大緣,百子妖孽類,統入靜中看。 」 你可以看到布萊希特對「惡 」 的問題多感興趣 : 他絕不天真 , 對於世間種種妖孽
,也頻有靜觀的開心。他對中國的興趣是多方面的 , 牆上一方面有孔子像 , 一方面有黃苗子五四年題贈的毛澤東詩詞。布萊希特看的書很多很雜,我在他書架上瀏覽一遍,發覺既有講日本能劇的,也有愛嘉莎﹒基絲蒂的偵探小說。有關中國
部份 , 我看見既有一兩本五十年代初期英文版的《中國文學》 , 也有阿瑟﹒韋理翻譯的中國詩。從這兒推開門 , 可以走進裡面一間較大的書房和工作室 , 很簡樸但也很舒適
, 地板和桌椅都是木的。窗外是墓園的綠樹 , 陽光從窗子照進來 , 照在寬大的木桌上 , 令人感動 , 確是工作的好地方。這兒旁邊一個小房間就是他的睡房 , 僅容下一張床和一張檯
, 小床是木造的 , 有點像中國的家具。門邊還持著他的帽子和拐杖 , 彷彿主人剛回來 , 到樓下去了。我不想冒犯 , 在門口看一眼就轉回來了。



 



  走到樓下 , 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只見一間寬大的客廳 , 也許還是飯廳 , 兩面都是玻璃長窗 , 通向外面的花園。沿窗擺滿了盆栽植物
, 一邊的牆上掛著從各處帶回來的陶器 , 各種各樣盛水的水壺。這兒完全沒有名貴家具、多餘的裝飾 ,所有東西都是基本的 , 比如陶瓷、盆裁、木檯木凳 , 但是一切明亮、樸素、可愛、親切
, 令人想在其中安居 , 工作和生活。這兒一定是與家人團聚 , 與朋友談天、一起計劃新劇的地方 , 身旁有遠方旅行帶回來的紀念品 , 朋友送的禮物 , 一切都這麼和諧。物件令人想起人
, 想起生活的從容與樂趣。這房子留下空間給人生活 , 那些還不曾抹煞了人的關係的生活。另外一邊的房間 , 就是海倫﹒懷嘉爾的房間。後面還有一個廚房 , 也真令人留連不想離去
。 你可以看到他們挑選的廚具、收集的烹飪書、那麼多舊式的、可愛而笨拙的小東西 ── 一張皮影戲那樣的日曆、一個鑊背後是一個時鐘 。 不是誇張的炫奇、奢侈的賣弄
, 都是日用必須 , 但又帶著民間匠人的心思 , 那裡有對美好生活的愛好 , 有日常生活累積而來的、人際往來裡的智慧。一個人的家也就是他的藝術 , 每個人一生未必可以具現這樣的理想
, 布萊希特晚年生活的這幢 房子 , 卻處處令人想到他對藝術的態度。



 



  從他家裡出來 , 轉進旁邊的墓園 , 我想到晚年留在東德的布萊希特,大概因為這兒有他的家 , 有他的都居和朋友 ,有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有讓他表達意見的劇團,有出版他著作的地方
, 也有他相信和懷疑的信念吧。他一定很不容易才開拓出這一切來 , 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他那樣的運氣,或者才能 , 或者反省 。 面對限制的時候,他有沒有從後悔留下來呢 ? 我一直找不到他的墳墓所在,直至
後來我停下來休息 , 才在華麗的陵墓旁邊看見一幅墓地 ,一塊黑石上寫著他太大的名字
, 黑色旁邊是一塊更平凡更粗糙的白石 , 上面布萊希特的名字已經模糊了一半。但其他華麗宏偉的墓陵都長滿雜草 , 這兒卻顯然有人照顧 , 還放了一瓶菊花。我對著那塊粗糙而不見名字的白色石頭
, 不禁猜想老布當年預先挑選墓石時的惡作劇神色 , 他一定是瞇起眼睛 ,露出那嘲諷別人也嘲諷自己的怪笑 !



 



                  原刊《信報》「越界的藝術 」 專欄



                                                                               一九九0
年八月二、九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