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給朋友的信

朋友 :



 

 來到紐約 , 見到你的家人。你的母親、你的姊姊、妹妹和弟弟 , 你說得那麼多 , 我好像老早就認識他們了。他們請我星期天在華埠喝茶 , 我好像也沾了一點家庭的溫暖
。 你母親是這麼慈祥 , 二弟有點沉默 , 妹妹開朗而樂於助人。而當他們一開口 , 眉眼和嘴唇之間 , 依稀認出你的模樣。到底是一家人 , 隔得多遠也是一家人。



 



  我說 : 「阿威最近身體不錯 , 飲食有定時 , 吃飯也有湯水。 」 你母親說最擔心你的身體 , 我說 : 「他最近比較精神
, 起得早 , 有時還飲完早茶才返工。 」 你母親臉上掠過一絲笑意。我沒有騙她 , 我說的是實情 , 但下去該怎樣說我就不知道了。我並不完全是個稱職的使者 ,
也不擅長說謊。而我有個感覺 , 在你二弟的沉默裡 , 在你四弟後來問的問題 :「阿哥到底住在哪裡 ?」, 在你妹妹的眼神裡 , 我隱約感到 , 他們已經從其他途徑
, 從其他住在紐約的人那兒 , 多少聽到你的近況。雖然一時不宜向你母親言明 , 我遲早恐怕得向你妹妹和盤托出。



 



  我來後有時睡得不好 , 有時半夜醒來 , 睜大眼睛直至天明。今天醒來前 , 夢到的是我到你家去「勸交 」 。好像是一屋子的人進進出出 , 你們在吵架。我站在窗旁
, 你們都沒有看到我。這樣的情景其實並沒有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雖然我真的勸過雙方。我也批評過你。不過這樣的話現在再說也沒有意思了。如果家庭破裂了 , 無法挽回 ,
像現在這樣。那它也有長遠的因果 , 不能光說這人或那人不對了。



 





  我想你心裡也難受 , 你擔心母親受不住這打擊。但後來我又想你低估了你母親 , 她也是經歷了許多事情的人了 , 你又好像忽略了她對你本人的關心。如果只因擔心婚姻破裂令她傷心而不與她聯絡
, 令她猜測憂慮 , 那不是更令她傷心嗎 ? 你母親愛你 , 並不是要知你生活盡是歡樂 , 也可以知你生活有煩憂。不管你移民不移民、離婚不離婚
,我看你還是
該經常寫信打電話給母親。實在說一句話 , 恐怕好過心裡千言萬語。記得你本說過 , 書本出版後有版稅
, 聖誕節可到紐約一行 , 後來不知道為甚麼又打消了這主意。其實你來一趟 , 多與母親相聚一趟 , 勝過別的甚麼了。有甚麼話 , 也可以慢慢說清楚 , 即使說不清楚
, 你母親也喜歡有你的音訊 , 見到你的面。



 



  喝過茶 , 我在華埠的中文書店蹓躂 , 覺得很失望。想起你妹妹說移民來的人 , 有時想看認真一點的中文讀物 , 但香港出版的書籍卻無法令他們滿足。有時我想九七陰影造成的問題
, 恐怕比我們眼見的嚴重而長遠得多 , 並不僅是人人紛紛移民而已。忽忙和功利之中 , 也做成了生活和其他素質的下降。我和你分別處於教育和出版的工作中 , 業餘又執筆寫作
, 恐怕都會希望能在逆境中做點甚麼 , 但又時時會被主流的巨浪沖成一灘散沙 。 個人的愛情真不可說 , 因為這牽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 , 不同的背景 , 又各有不同發展
, 再加上各種陰差陽錯的誤會 , 真是最無法控制的東西。我們往往以為找到投契的對象 , 一個人可以從頭來過 , 重新做人 , 不料主觀投射 , 可能只落得虛幻。沒有了心的投射
, 工作還是得做下去的 , 自覺或不自覺地 , 它們仍將影響他人。若說愛情難以把握 , 工作倒至少是可以把握的。我過去見你是個認真細緻的編輯 , 一本書從籌劃、編排到校對
, 凡事都親力親為。在商業潮流影響之下 , 仍然創辦文藝性的月刊、仍然想出版比較認真的書。雖然愛情的失敗 , 有時會令人覺得自己被徹底否定了。但你過去所有的好的素質
, 都沒有朋友要加以否定的。



  

  我到林肯中心時到茱莉亞學院去了一趟 , 因為想起你說過女兒想到茱莉亞學音樂和舞蹈 。 那兒真是好地方。紐約國際電影節剛在林肯中心舉行 , 還有新的一季的歌劇、音樂會和戲劇也開始了
, 書店和圖書館裡有琳瑯滿目的書本和錄影帶。這幾幢大樓 , 好像凝聚了文化中最豐富的珍藏 。 事實上 , 還有南邊的劇院林立的區域,還有更南的格林成治村一帶的外百老匯、外外百老匯劇場、蘇豪的畫廊、還有數之不盡的書店、博物館、幾所大學
。 對文藝有興趣的人,來到這裡一定不會空手而回的。



 



  但是因為我剛從更南邊的華埠過來,所以就不禁也有了了擔心。在華埠書店裡看到的 , 大概是香港文化最浮薄的一面。通俗女作家的愛情小說、明星新聞的八卦周刊、色情暴力錄影帶。香港的文化當然不祇這些東西
, 但香港的文化裡的確有很多這種東西。我們的下一代 , 如果是在這種文化氣氛長大 , 如何可以有開闊的胸襟、溫柔與耐性 , 有欣賞事物的細心, 能去接受自己的或別人的文化遺產呢 ? 我們一定得做一點甚麼 , 才可以把這兩個極端連起來。



 



  子女兒年紀還少 , 你說你送花給她 , 你說她 , 答應了與你一起吃飯後來她又說不知道 , 我看了也很難過 。 但你或許也可以了解她在目前這處境中情感或理智不知如何抉擇的困難,要解這個結
, 或許還需要更多時間呢 。



 



  或許這也連起其他諸般問題。撇開家庭不和造成的糾紛,我們與下一代也的確有了距離
。 與我們不同的 , 是下一代成長的環境 , 形成他們的氣質和對問題的想法和對價值的判斷。目前的社會和文化氣候 , 是我們的上一代和同代人形成的,不管我們與之對抗、被排斥或處於邊緣
, 我們也是其中一部份。那我們該讓孩子們看甚麼電視節目、看甚麼書 ? 為什麼這麼少選擇 ? 為甚麼素質這麼低 ? 如何在其中選擇、挑選較好的東西
? 怎樣才不是放任而漫無標準 ? 怎採才不是嚴苛脫離現實 ? 有甚麼東西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培養一種開放的態度 , 去在生命的危機面前作出判斷 ? 能夠衡量父母的對錯,比方像離婚這樣的問題
? 怎樣才能成熟面對愛情 , 人際關係、理解自己的文化 ? 我們的教育和文化事業 , 在這些方面都做得不夠。九七造成的移民潮 , 當然是一件悲哀的事。我並不批評人家移民
。 我覺得可惜的是 : 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因為鑽營賺錢 , 不擇手段 , 以致產生了大量素質低落的文化商品。沒想到這些影響是長遠的 , 包括對日後移民離開香港後子女一代
, 其影響還是存在的。



 



  我對近期的看法是悲觀的 , 對達一點的事反而樂觀。對女兒的事 , 希望你不要難過 , 假以時日 , 她會長大 , 會明白前因後果 , 你們又會再溝通的。換一個角度說
, 你從事的編輯工作 , 如果做得好 , 也未嘗沒有一分力量 , 去改變一些事 情,提供一些不同的角度 , 給予下一代 ( 包括你女兒在內
) 一些思考和判斷問題的方法 。 這力量微弱而間接、不可捉摸 ( 不如一束花 ), 但似乎也是我們唯一可做的事了。



 



  你和妻子間彼此仍有好意存在 , 你和女兒之間當然彼此亦有好意存在。大家都是善良的人 , 這好意是不會消失的。
但這好意也不能催迫、懇求、以意氣或激情的方法激發 , 唯有放還天地之間 , 萬物都有關連 , 好意輾轉化染 , 讓它自然回轉吧。



 



         原刊《星晚周刊》「越界的藝術」專欄 , 一九九一年十月



         後轉載於李國 : 《猶在今生》。香港 : 博益 , 一九九一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