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羅拔﹒克瑞利 (obet Creeley) 來香港的消息 , 跑到大學去聽他講美國詩。克瑞利
? 有一段時間沒有翻他的詩了。借出了、失落了、或者不知放到那裡去了 , 就像許多別的書本一樣 ; 但他的樣子我仍記得 , 當他從門外進來 , 穿一身深藍色的衣服
, 我就認出他來。他長著一鬍子 , 就跟書後的照片一樣 , 不同的是照片嚴肅一點 , 而且照片總是固定的 ; 真人卻是流動的節奏。
他開始講了。他從深藍色的布袋中掏出幾本書放在桌上。他講美國詩。講查理士奧遜、羅拔鄧醬、亞倫堅斯堡、菲立華倫。他講中國文字、詩的秩序、投射詩、內在的節奏。他恐怕沒有怎樣準備
, 說的很散亂 , 由一個人跳到另一個人 , 一個話題到另一個。但他讀詩是好的 , 他說到每一個人時 , 翻開詩讀一段他們的詩。他讀得很認真、很自然、毫不裝腔作勢
,帶著一種友愛的欣賞緩緩讀出他的朋友們的詩 , 好像在說 :「鄧肯這傢伙真寫了些不錯的句子 , 你聽聽 ? 是不是 ? 」有一陣子
, 他每唸一句 , 就抬起頭來。我看見他長蒼鬍子的臉孔上 , 澄明的右眼從架著的眼鏡上望向我們 , 像一道燈光。
整徊講室寥落得很 , 只有十多人, 散亂地坐在那兒。但當克端講詩的時候 ,他很專心 , 甚至沒有環視聽眾。有一陣子他甚至沒有抬起頭
, 只是看看桌子。有人走了 ; 有人推門出去 , 過一陣又走回來 ; 有人走去他身旁拍照。他不拒絕也不歡迎。那是因為他在全神貫注說話。他開始的時候說得很散、很亂
, 慢模的關始從裡面整理出一個秩序來。他猶豫、思索、放低了聲音 , 說關於這點我們不用說下去了 ・・・・・・
他站起來 , 在黑板上寫了兩個中文字「人」、「口」 , 說那些象形之美 , 說句的秩序。他停頓 , 又說下去 , 他從口袋裡摸出一根香煙 , 又摸出火柴 , 點著了。他吸一口煙 , 把煙放在煙灰缸上,
他繼續說下去 , 坐下來。他坐著的時候看來穩重而嚴肅 , 但當他站起來,卻又顯得那麼敏捷。他繼續說下去。手按著煙灰缸上的香煙 , 卻忘了把它提起來。他繼續說下去 , 許多不同的線索
, 他從那裡整理出一個秩序 ; 正如從日常絮絮的言語中 , 整理出詩句。他扶扶眼鏡 , 另一隻手拿起香煙 , 發覺已經熄滅。沒有火柴
, 他說 :「誰有火柴嗎 ? 」有人拋給他一盒火柴 , 他用左手一把按著 , 說:怎麼 , 對一個獨眼的人來說 , 這一招還棒吧 ? 散坐四周的人 , 望向站在中心的他
, 笑了。
他站在這散亂人群的中心 , 嘗試準確地接過一包火柴。那也是他的詩。那也是他的人。不像那些照片中的影像
, 是活動的 ; 自然流動 , 但也追求一種準確。他的詩 , 不是一座紀念碑 , 完成而密封 ; 他的是愛情、呼吸、流動的景物、人與人的感應、仍在生長的萬物。像在散亂的日常說話中找出那精萃的文字
, 他追尋的是那種流動 , 那種氣息 , 那種節奏 ; 而那精萃 , 不是優雅 , 是準確。像他以前在文章裡寫過 :自少就羨慕像醫生那樣把工具放在袋子中到處去的人。文字是工具
, 而詩人準確地使用這種工具 , 準確地表達出那種感應 , 猶如準確地抓住拋過來的一包火柴。
他劃著火柴 , 點起煙 , 繼續說下去。他緩緩地唸詩 , 說一些意見。有此是平常的話 ; 偶然一句 , 則會像火柴擦亮時 , 偶然一點火光。當我們翻開詩集
, 當我們聽別人演講 , 當我們談話 , 不也是同樣在平凡的室內 , 等待那偶然擦亮的火柴的光芒?
克瑞利寫過一首贈給鄧肯的詩 , 叫做「門」 ; 寫過一首贈給奧遜的詩 ,叫做「醒」。你可以說是火柴的光芒 , 你也可以說是一扇門、是一回醒 , 或許你可以乾脆說是「詩」
, 從平凡的言語的火柴擦亮的一點光。
當克瑞利再唸詩 , 我就看見他眼中那一點澄明的光芒了。這一次 ,
他唸的是自己的詩 ,作為結束。他打開小小的記事簿 , 讓出這次旅行寫下的一些小詩 , 一些速寫畫那樣的小詩。看來他帶著這本記事簿 , 就像畫家帶著寫生冊一樣。
原來他就住在維多利亞公園旁邊的華都酒店。他寫他站在玻璃窗後面看到的街道上小小的人和車。他寫公園中放船的小孩、寫一個男子把風箏放到樹上去。這孤獨的旅客
, 瞪著鷹般的眼睛看山邊的小屋和公園中的遊人 , 然後把一切記入小小的簿子裡去。他讀到某句 , 然後停下來 , 作一個手勢說:「我喜歡那樣的節奏。」然後再重讀一遍。他好像很高興捕捉到這準確的節奏
。 他對我們笑起來 , 平凡的臉孔 , 一隻眼睛好像閉上了、淹沒了 ; 另一隻眼張開來 , 帶著雙倍的光芒。
一九七六年四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