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序:由年輕一代去說香港文學的故事

梁秉鈞

一、香港文學之路

魯迅、茅盾、巴金到過香港,抒發過他們的感受;許地山、戴望舒、葉靈鳳,為香港文教留下貢獻;蕭紅、黃谷柳、張愛玲、余光中、施叔青,先後在香港寫出重要的作品;端木蕻良、穆時英、蕭乾、柳存仁、熊式一,都曾在香港留下他們的筆跡。

香港與中國文學有千絲萬縷的關連,抗戰時來港的作者不少,四九年前後來港定居的文人更多,既有著述豐富,亦有初露頭角,在港逐漸開創事業:作家如劉以鬯、徐訏、曹聚仁、宋淇、馬博良、力匡、姚克;導演如費穆、朱石麟、易文、胡金銓、李翰祥,都構成五、六○年代文藝的主要部分。哲學方面新儒家一代宗師艱辛辦學、畫壇上嶺南派諸位大師設帳授徒,繼承傳統、開創新章。五○年代唐滌生改編舊劇目成新粵劇劇本;金庸、梁羽生開創新派武俠小說;三蘇以「三及第」文體寫市井營生、倪匡繼承上海的女黑俠傳奇,開展科幻想像。爐峯文友及舒巷城發揚寫實文風;宋淇一代翻譯家譯介英美名著;劉以鬯編寫引介現代思潮,寫出第一本中文意識流小說,現代文學美術協會繼承現代追尋,在六○年代的報刊交流交匯,影響深遠。七○年代有本土化新浪潮、八○年代既有作家移居海外又有南來作家融入本土,來去反思擴寬題材畛域、九○年代在歷史轉折間探索與反思,代有人才,方興未艾。

香港從來是各地文人薈萃之地,為發展中華文化提供了一個另外的機緣。從張愛玲開始,陳若曦、聶華苓及高行健某些作品未能在其他華人地區發表及演出之時,香港亦包容地提供場域,開展了交流。

但回顧種種,總又同時有不少問題縈繞於心:為甚麼至今香港還被人稱為「文化沙漠」?為甚麼外界對香港文學所知甚少?為甚麼至今還沒有一套香港作家選集、沒有一套香港新文學大系,以包羅各家的心血、多年來眾人走過的足跡?香港商業發達,又是世界金融中心,但是在物質條件發達之餘,為甚麼對心靈的發展卻考慮不多?近來大家大談西九龍文化發展之餘,卻沒有想到文學在文化範圍中的重要性!香港文學不是孤立的,是整體香港文化一個有機部分,為其他媒體提供思考的素材,反省的評述。但文化政策裏還缺乏對文學整理、研究、交流、發展的考慮。說來慚愧,跟其他大城市相比較弱的是:我們的中央圖書館裏找不到較完整的香港作家作品的收藏!我們也沒有一份中肯的書評刊物,為大家評介每月出版的新書。

在這樣的環境下教文學,或教現當代文學中的香港文學,有一定的困難。學生的興趣是有的,教材和研究方法卻是問題。最近聽說新高中的課程會包括香港文學的部分,我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香港教育會關心香港文學當然是好事。但若未能有充分的研究,資料整理不足,就不易進行。社會上仍有不知有香港文學、若傳媒又充斥種種偏見誤解,一定也令老師們的教學工作分外艱辛。

嶺南大學的人文學科裏有香港文學和電影課程。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也曾舉辦現代文學、香港文學、香港電影的研討會,並曾聚集研究生和本科生,與香港電影資料中心合作文學改編電影、電影與流行文化等研究專題,也曾就研究成果出版、舉行展覽、研討及發佈會。近年有興趣研究香港文學的同學日多,嶺南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扮演召集人的角色,提供一個平台與同學與作者、學者交流,整理研究成果,乃有本書的構思。希望稍盡綿力,有助我們認識百年來多位前輩留下的筆跡,也為後來者的年輕讀者提供更多更好欣賞文學的方法。

二、本書的緣起

以下略述本書的緣起:

2004 年底,本地一個電視台與我接觸,說想拍一個關於香港的節目。我工作忙碌,沒有時間編劇,但想到同學裏有不少人對香港文學有興趣,所以就想不如把同學聚集起來,讓他們學以致用,把香港文學的材料普及推廣,亦參與傳媒工作,吸收一些社會經驗。2005 年中心與電視台進行數次會議,並草擬合約。大綱原定十集,起初以「主題」分節,內容如下︰

1. 中國文學與早期香港文學, 2. 左右思潮的對立, 3. 通俗小說(如新派武俠小說等)特色, 4. 張愛玲與香港, 5. 五、六○年代的中西文化衝擊,寫實與現代風格並存, 6. 六、七○年代的本土化,7. 香港文學裏的性別思考, 8. 香港的故事新編, 9. 香港的文化空間, 10. 香港作家寫香港。

2005 年年底電視台工作人員調動,擬定的節目內容也起了變化,建議由原定的「主題」變成以四位「名作家」為主。我們很擔心這不夠全面。至此部分同學寫出興趣,寫作計劃也獨立發展了。由2004 年到2005 年年底為止,同學寫了不少初稿,中心不斷向電視台提供資料,亦嘗試討論如何最有效去介紹香港文學。

同學寫作過程中彼此討論:例如如何掌握輕重分寸、如何處理通俗文學、如何介紹雜誌?原來有些同學在初稿中註明拍攝手法,儼然劇本,但由於電視台節目播出時間一改再改,中心至此決定鼓勵同學多注意資料組織、書寫成文,先考慮如何書寫香港文學、向大眾介紹推廣香港文學,以文字形式發表,尋找發表的園地。乃定在2006 年1 月底集齊稿件,仍大致參照原定的主題,不過更加入古典文學與戲曲部分。

當時環繞中心一羣香港文學的研究小組的同學大概包括︰陳智德、陳素怡、陳穎恆、張嘉俊、張頌賢、許嘉雯、許旭筠、古廣奇、郭柳娜、郭玉平、林賀超、李卓賢、李凱琳、梁志行、魯嘉恩、吳兆剛、沈海燕、譚志明、曾卓然、黃靜。我們也同時向香港文壇前輩與各位老師請教。人文學科研究中心負責編輯把關,原則是我們尊重各位年輕作者各自的不同觀點,但資料和引文出處則務求核實。

後來李卓賢同學進《成報》工作,因而與編輯聯繫,由2006 年11 月13 日起,每星期一篇,把這一系列由年輕作者撰寫的「香港文學研究」連載,試刊以望得到各方賜教。第一篇是李卓賢於11 月6 日撰寫〈願香港文學在都市旮旯蔓生
—— 寫在嶺大「香港文學研究」連載之前〉。最後一篇是2007 年6 月1 日,伍家偉〈香港年輕作家巡禮〉。共27 篇。

研究文章在《成報》連載,中心進一步與同學開會,商討結集文章以出版。「香港文學研究小組」成員不斷增加,除陸續加入討論和寫作的本地年輕作者和同學,如陳曦靜、鄭政恆、馮佩兒、伍家偉外,還有在港訪問人文學研究中心搜集資料的耶魯大學東亞語言及文學博士候選人葛浩德(Frederik Green)、其他來自國內及台灣的研究生。《書寫香港@文學故事》逐漸成書,既追溯年代發展、亦試勾勒文學特色,分為七個部分︰往昔文蹤、文壇先驅;五、六○年代︰現代與寫實、文藝園地、文藝與世俗、傳統與改編;七、八○年代︰本土意識的形成;九○年代至今︰傳承與開拓;並附文學資料︰編選與整理。共40 篇文字,由中心許旭筠和沈海燕擔任執行編輯,細心校閱訂正錯漏,交由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出版。

本欲以電視節目推廣文學,在過程中卻發展了以文字書寫的樂趣與意義。電視節目尚未落實真正播出的日期,我們很高興一羣年輕同學的研究得以出版,參與的每個人,花了的時間和心血最後都有成果,以清新的角度、認真的研究、深入淺出的文字,把香港文學介紹給廣大讀者。出版後還望得到各方指正,引起更多人閱讀和討論香港文學的興趣,引發更詳盡深刻的評論。若日後影視節目從此認真取材,廣為傳播,讓更多人認識香港文學,那就更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