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有關香港文學的對話 ------青蛇的真相誰與言說?

 

有關香港文學的對話


------青蛇的真相誰與言說?


也斯


 


我們旅行去到每個城市,總想看看有關的文學。作家怎樣去寫這個城市呢?旅遊指南帶給我們空泛的資訊、廣告說得天花亂墜,只是為個別商品宣傳。唯獨文學是個別作者的深思,從自身的觀察出發,有獨特的體會,通過文字媒體,帶給讀者閱讀的愉悅,裡頭有深入的思析和反省。


每個城市都以它的作品為榮,圖書館有城內作家的收藏。唯獨香港不然。西九龍文化中心的企劃,長期忽畧文學。近日出版人「帶一本書到西九龍」的活動,正是對此的一種抗議、一個補充。十二月二十日開始,嶺南大學的<香港文學研討會>則對香港文學的課題正面提出種種討論。


許多人說該有人來寫香港文學史。在台灣有編寫文學史經驗的彭小妍提出:若由缺乏在地人經驗的外人來寫文學史,會有種種誤解。但在發言的結尾,她又以李碧華的青蛇為喻:青蛇說要不假手他人,自己來寫當事人的真相。但是,她提醒我們;自己寫自傳,就一定能表現真相嗎?


我們都不是青蛇。這次會議的特色,是不僅由香港文學的專家閉門議論。除了整理史料的有心人,也請來精於理論的學者。除了中、港學人,也請來台灣、日本、韓國、歐美的學者,聽聽他們提供不同的角度,去說我們的文學。


任教洛杉磯加大的史書美剛出版了她的新著Visuality and Identity,提出sinophone literature(華語語系文學)觀念。這觀念延伸到香港文學,有甚麽啓發?


香港文學為多語文學,包括以英語寫作及各種華語寫作文學。可為華語語系研究範疇的對象。我們再想:華語寫作中過去也有三及第文學,混雜了文言、白話、粵語;近年亦曾有在綜合報刊上發展出混雜白話、英語、粵語的文體。研討會的開幕致詞:亦分別有英語、普通話和粵語,顯示了香港語言上的特色!


華語語系文學的討論中,有包括中國文學在內的,也有不包括在內的這两種觀點。包括中國文學在內,好處是可以連起中國文學與其他地區用中文寫作的文字,互相参照,體會異同。嶺南大學的雙語文學學刊,正是名為《現代中文文學學報》,以語文為共通的媒體、不以國族排他的前提。但近年也流行「國際華文文學議」的名堂,若因循處理,易變為每個地區派出代表、聯誼為主的活動。


不包括中國文學在內的討論,可以是為了發展弱勢書寫社群的聯繫。但我有興趣的問題是:香港文學的歷史和課題,好似也給sinophone理論提出挑戰。香港文學一方面與中國文學有千絲萬縷的關連,不能撇開不談;另一方面却也有本身的特色,需要專注的討論。若果民族主義的話語未能討論香港文學,那麽「華語語系文學」的討論能否另有新見呢?目前似偏向馬華文華,我們樂於期待見到更多對弱勢華語文學的討論、以及聯繫彼此的嘗試。


要撰寫文學史,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過去國內劉登翰在這方面做出成績。如果香港要在這方面發展,台灣有經驗的李瑞騰先生語重心長地為我們建議議:編寫文學史有它的「預備作業」:編出作者的選集(如果不是全集) 、整理史料、編出香港新文學大系、甚至舊文學也需整理。更需要有一個負責文學的部門:比如文學館,來從事整理、編輯、研究、推動文學的工作。


許子東擔心成立文學館會引來有錢的儒商爭獻金錢留名。有論者指出目前歐洲文學館(LITERATUREHAUS)的觀念並不是供奉名家放滿頭像,而是活潑地做朗誦、欣賞、跨媒體的展覽演出、翻譯、維護作家的權益、促進對外交流。把文學推進社會,做得有聲有色!李瑞騰幽默地指出:面對個人企圖不法影響公務,在文明社會中,可運用智慧做出種種解決方法。


這次参與會議的國內學者,難得開放地闡述香港文學特色:如劉登翰指出五○年後香港文學走向異於國內的文學的自覺、黃萬華從文教經驗談香港文學對重寫20世紀中國文學史的意義,皆屬高見。來自法國的安妮居里安提到文學中封閉與動態的城市刻劃,年輕小說家謝曉虹回應時,以提到的海辛小說發揮,精采地以「眼睛」意象展開闡說香港小說作者的追尋。第一天中港台歐美的對話展開得很好,跟著下來幾天還有與香港文化界、教育界的對話呢!


2007年12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