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佛塔與十字架

佛塔與十字架

  我們打算沿著東部的海岸線自北南下。第一天抵達時是下午,不想在台北過夜,便在黃昏乘火車到淡水去了。
  
  是下班的時候,車廂里很擠迫。但雙連、圓山、士林、石牌……一站一站上去,離開台北越遠,風景越是樸美。農人在田里燒草,田地冒起一縷一縷白煙,燒過的地方留下一灘焦黑,在淡水河附近,人比較沒那麼擠了,坐下來,可以看見夕陽正在前方,白天裡曬得我們疲倦的太陽,現在是溫柔的紅色。它就在前面,火車駛向它,向它追上去,逐漸追近了。但是,前面是觀音山,一下子把它擋在背後,火車再前駛,經過農田,駛進山洞,過了一會,我們越過觀音山,再在另一端看到這夕陽。我們追上它,現在它已落在背後,像在旅途中從窗子迅速瞥見的事物,逐漸又再離開我們。天色漸漸暗下來,傍晚的風吹得人那麼涼快,彷彿吹掉白天蒙在臉上的灰塵,叫人感到舒暢,即管不知道在一個怎樣的地方下車,也有心情繼續找尋新的事物。是在這樣的氣氛中,我們抵達這第一個陌生的小鎮。

  我們找了間小旅館,安頓下來,便到街上逛逛,睜開眼睛看看這個地方。這時已是晚上,電燈己亮。但商店沒有關門,街上也有不少行人,還是夠熱鬧的。海鮮店門前,放著蟹、蝦、魚、墨魚,壓著冰,旁邊放著竹筍。它有不少古式舖子,像中藥舖,走過時嗅到一陣古老熟悉的味道。最多是日用品舖子,它們樣式古老,像香港西環多年前的老店。但是,偶然在櫥窗裡,會貼起一兩張摩登的外國比堅尼女郎廣告海報。中與西,新與舊,有時以頗奇兀的方式融和在一起。

  這些街道上理髮店很多,很晚了還有人在那里洗頭。鞋店生意也好。很奇怪,好幾次我從店門望進去,都看見一兩個婦女在試穿太高的高跟水松鞋。這使我心里納罕:些看來樸素的女子,為甚麼也會跟隨那些奇怪的新潮流?
  
   這地方一方面予人一種很古舊的小鎮的印象,另一方面又好像是在現代化潮流曖昧的邊緣。它有一些古老的中式街道,比如清水街;有一些典型中國化的商店,還有些人,我們碰見或交談起來,就會發覺他們仍是樸素的小鎮居民。我們在路旁的小攤吃魚丸米粉,我們說普通話,攤子的老婦人說閩南話。淡水最早的移民據說來自福建泉州。許多許多年了,她這個攤子看來也擺了很久,但她只說自己家鄉的話,連簡單的數目字也一樣。不過我們可以從她的動作忖測她的意思。有一個婦人來吃麵,忘了帶錢,她揚揚手,似乎在說,改天再算吧。但過一會,這另一心婦人帶了錢回來。這些樸素互信的作風,是古舊的小鎮風氣,恐怕會在現代化的都市中逐漸消失的。
  
  但在淡水這樣的地方,電視卻也逐漸普遍了,商店沒開門,裡面的人坐在那兒看電視。電視放得高高的,大家仰高脖子看。在書局裡擺著好幾份電視雜誌。

  我們覓路走向淡水河邊,經過市內的商店,發覺他們有不少人把電動摩托車放在店內。其中有一兩間舖子,甚至把汽車放在店內,佔了半邊鋪位。

   在這些老式店里放著一輛汽車,看來總是叫人感到異樣不真實。有一間商店在汽車的前面放一個活動的櫃櫥,有輸子可以推動,大概是為了方便移開,讓汽車出入。但這樣把汽車放在狹小的店內,是多麼的不方便呢!

  我們走到黑暗的河邊,發覺那裡也很熱鬧,一群群人圍在河邊乘涼。有幾個青年在彈吉他,唱外國歌。人太多了,我們沿河邊前行。幾個中年婦人閒話家常。再前面,幾個青年在
玩摩托腳踏車。車好像是其中一人的,他的幾個朋友貪新奇試騎。他們發動發動摩托車,發隆隆的聲音,在空氣中散散出油汽油的味道,大街駛出去。過不了一會,他駛回河邊來。原來他只是兜一個圈子。於是又另一個上車,開動摩托,發出隆隆的聲音,又兜一個圈回來。小鎮的夜很早便全黑了,在外面不知是甚麼,去不了多遠的。
  
  我們在河邊坐下來。燈光昏暗,河水看來朦朧而混濁,像蒙上一層煙霧,相信這純粹是視覺的關係。這河在白天裡不是這樣的。空氣中有汽油和腐葉的氣味。河邊的黑影幢幢,偶然有一頭狗走過。我們再站起來,往前走。遠一點的地方是一個碼頭,有一道堤伸出去。那兒比較涼快。三個老人坐在長堤上談話,他們邊喝米酒,邊吃花生,看來真是舒服。他們絮絮地回憶過去,我們走回來時,看見他們隨手把花生殼扔到堤下。岸邊的屋子那兒,堤岸淤積污泥。屋外周圍一片黑暗。在屋內,冷白的電視機畫面說著外面的事。一個少年獃在牆角,
凝神看著電視。

  我們再轉回大街,在小鎮裡不管你向那兒走,轉彎,再轉彎,以為走到不同的地點了,
結果還是回到原來的地方。
  
  我們走到幾條著名的舊式街道,如清水街那兒,去看舊屋子。淡水有一些美麗的中式古老建築,是今日難見的;另一方面,它也有一些西式的古老建築物──淡水是最早接受西洋影響的地方之一,自從明朝開始,就已經與外國人來往,傳教士和商人來到這裡起他們的屋子,包括那出名的馬偕。
  
  現在清水街這些小街上,擺滿了零食攤子,那里有最豐富的選擇:海鮮、滷肉、豆腐,
甚至還有鯊魚薰和魚肚。水果最是鮮美,我們坐下來,喝一杯五百cc的牛乳木瓜汁和檸檬汁,
我沒喝過那麼新鮮的檸檬汁,在那邊,一對青年男女在喝汽水。抬頭看上面木牌上寫的價錢,
一杯鮮果汁才不過是五塊或八塊,一瓶可口可樂卻要十二塊錢。

  第二天我們大清早起來到淡江文理學院那邊去,看那些古老的外國建築物。淡江文理學院附近,照地圖上看,還有一處名勝,稱為紅毛城,那是明朝崇禎初年建的。當西班牙人佔領淡水,在山岡上建了一座聖多明哥城,保存到現在,是一個西式的古城。但我們在那附近找,卻沒法找到。到離去的時候,才發現它現在仍屬外國人管理;我們沒法參觀。
  
  在淡江文理學院里面和附近,倒是找到不少舊式的外國建築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牛津理學堂」,是紅磚的建築物。那是加拿大人馬偕在一八八二年建的。
  
   這馬偕,在淡水的歷史中有點名堂。據說他最先從加拿大來到淡水的時侯,居民對他敵視,拿污穢的東西擲到他身上,他是行醫的,卻說他要取人血,割人肝脾。他的醫所一直沒有人光顧,有一天,村民忽然都到他醫所來取紅藥水。他後來才發現,他們只不過把藥水倒去,用瓶子盛東西。他大概是牙科專家,據說他拔過三萬多顆牙齒。

  今天淡水的街上,已經到處可以見到齒科醫生的招牌了。聽說馬偕有紀念醫院在台灣。他建的醫院和教堂還留在原地。這些實際的建設留下,至於那些中外接觸初期的傳聞逸事,現在人們都當笑話來說了。種種不同文化的接觸,和更現實的齟齬,今日何嘗不是到處可見。

  我們看到那「牛津理學堂」的紅磚屋,它現在是歸淡水的工商管理學校所有。在這磚屋的屋頂上,很奇怪,除了一個十字架外,在兩旁還豎起兩個小佛塔。據說最初建造教堂的時候,為了緩和人民激烈的反對,所以不豎十字架而豎佛塔,這建築物是西式的,但它的紅磚都從廈門運來,建起來也有左右廂房,頗像中式建築。這校園裡許多建築物,或是西式的門窗,或是中式的簷角,都混合在一起,不再是拜祭的殿堂,而作為校舍的實際用途。其中一座建築用作青年暑假的活動,我們走過時還依稀聽見裡面的歌聲呢。但在學校的外緣,我們也發現另一所新的建築物,它有醜陋狹長的窗子,有點不倫不類,仿如中西兩種建築的最糟粘的混合。這兩種不同的素質的協調可不容易,它們總是合則雙美,離則兩傷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