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抒情的人道主義者 : 汪曾祺

       汪曾祺近年出版的兩本小說集 , 現在都買不到了 , 去年底漓江出版社的《汪曾祺自選集》選了大部份小說 , 再加上少量詩和散文 , 是比較好的選本 , 也讓我們看到他作品發展的脈路 。 這篇短文想集中談談他作品的抒情性。


 


       汪曾祺自稱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又說自己有一種「抒情現實主義的心理基礎」。他認為《汪曾祺短篇小說選》的小說較多「抒情性 」, 而《晚飯花集》較多「哲理性」 。 他所指的「抒情」是指什麼呢 ? 在談小說的文章中他說「不喜歡太像小說的小說 , 即故事性很強的小說」 , 又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點散文詩的味道 」這種情節性較弱 , 以意象烘托、氣氛渲染、語調運用為 , 結合詩與小說的做法 , 是現代抒情小說的特色。在西方有紀德 (A.Gide) 和伍爾芙 (V.w。。l。 等人的嘗試 , 汪曾祺文中也說喜歡過這兩位的作品。在現代中國文學上有沈從文和廢名兩位 , 汪曾祺也自承受到他們影響。三人都從中國藝術和詩詞中吸取營養 , 造成這些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獨有的色調。汪曾祺更多地繼承了老師沈從文對現世的關懷 與廢名的沖淡清虛不盡相同 ; 也許我們可說汪曾祺是集大成者 , 把抒情小說的各種可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


 


       《自選集》裹早年的一首詩《黃昏》 , 可以見到對意象和顏色的敏感「青灰色的黃昏 / 下班的時候。暗綠的道旁的柏樹 / 銀紅的騎車女郎的帽子 ,/ 橘黃色的電車燈。 /忽然路燈亮了 /( 像是輕輕地拍了拍手・・・・・・)/ 空氣裡擴散著早春的濕潤。 」 後面三句把顏色光線與聲音與觸覺嗅覺相 , 是「通感 」 的手法。前面四行突出具體的意象和顏 , 令人想到龐德等人的意象派詩 。 意象派要刪去嚕囌的舖陳、突出鮮明的細節 , 反概泛而重其體 , 反傷感而重含 , 利用意象並列營造氣氛 , 暗示意義的方向。而意象派的成形 , 當然部份又是來自龐德從徘句和中國古詩的敢 , 比如語法寬鬆、文字濃煉、意象鮮明的特色 , 幫助他們發展出這種把知性和感情濃縮於一剎那的詩體


 


         意象詩長於呈現剎那感觸 , 有助於現代的抒情 , 卻弱於敘事及對更大問題發表意見 。 那麼把這種手法溶入原本以敘事為主的小說時 , 會帶來新的轉化 , 亦可能有它的局 , 汪曾祺一九四四年的《復仇》就是一個好例手。這個關於復仇的故事 , 不以復仇殺戮的場面為主 ( 試把它與武俠小說的處理相比 !) 甚至盡量把情節、因由都淡化了 , 而以景物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為主 , 是典型的抒情小說寫法。其中聽著和尚一聲一聲的罄, 半睡半醒的片段 , 有回憶、有想像、有分行的詩句、鮮明的意象 , 有自己的聲 , 有想像和尚回答的聲音 , 半真半假 , 半虛半實 , 以氣氛的感染和文字的優美取勝 , 確是抒情小說的佳作。但作者並未能完全解決敘事的問題 , 所以在這部份以後 , 回到比較生硬的交化 ( 「這旅行人是一個遺腹子」等 ), 整個小說也好像分為兩半 , 未能渾然成篇。


 


        但抒情性仍為汪作帶來與別不同的特色 , 比如《雞鴨名家》前半的抒情聲音 , 又如六 0 年代的《看水》 , 以果園一夜具體意象的描寫襯托少年成長的心境 , 這些故事都不以戲劇性情節取勝 , 而是描寫和抒情感人。文革後八 0年的《受戒》則更成熟了。


 


       《受戒》中對 「 敘事 」 和「抒情 」 有比較巧妙的結合。這篇小說一開始介紹明海出家也是平舖真敘的 ? 介紹那個莊、那個庵, 說什麼大者為廟、小者為等等 , 寫出家到廟去的過程 , 直至過河碰到小英子吃蓮蓬 , 聽著大伯船槳撥水的聲音作結 。 第二節開始也是全景式地介紹荸薺所在地 , 以小和尚跟著舅舅唱經作結 。 第三節介紹中各 , 到三師父唱不規矩的山歌作結。第四節從清規說起 ,到三師父殺豬時豬血沫子噴出來作結。如果這是電影 , 那就是每場從遠景開始 , 以近鏡結束。好像基本每場結構是由遠而近、由抽象而具體、由群眾到個人、由眾人接受的清規到個體生命的覺醒與騷動 , 也就是由敘事到抒情了。小說最後小英子和小和尚在船上彼此示愛 , 船划進蘆花 , 驚起一隻水鳥 , 撲魯撲魯飛遠了。小說結束在抒情最飽滿的一刻 , 又餘韻不盡。整個小說結構是以抒情逐漸滲入敘事 , 與小說中人物之掙脫本來並不特別嚴苛的清規舒展自然生命是互相呼應的。


 


          汪曾祺的抒情手法 , 得自舊詩之處很多 , 比如對仗的句法 , 或者以不合一般語化句式造成恬淡意境 , 他自己都說過了。《釣人的孩子》開首寫抗日期間 , 昆明小西門 , 用了意象並列的抒情詩手法 , 但意象內容卻不是狹義的抒情 , 指向民生的艱困了。敘事之處得自舊戲曲小說也 , 《皮鳳三楦房子》不僅典故從清代評書《清風閘》來 ,敘事的手法也故意用上不少隨意漫興的開筆。曾經喜歡胡爾芙的汪曾祺 , 有時在近作裡又會開玩笑說 : 這裡如果用意識流大概要寫好幾干字 , 還是算了罷。寫小市民 , 勞動者和知識分子的故事他不避敘事 , 但時時又從抒情的語調出發 , 或者以詩的文字寫時代的悲劇 ( 《天鵝之死》 ), 或者以沒有故事的其體意象烘托寫中國式的青年啟悟小說 ( 《曇花、鶴和鬼火》 ) 。近作《八月驕陽》寫老舍之死 , 融合了汪曾棋的小市民與知識分子的主題 , 也融合了敘事和抒情的手法。其中的技巧不是西方的意識流和內心獨白 , 而是來自中國傳統戲曲小說的虛實相生手法。


 


          李漁《閒情偶寄》審虛實把虛實指為空中樓閣與真有其事之分。金聖嘆評點《西廂記》 , 讚揚作者置實於虛 ,通過紅娘眼中看到張生的神情。朱宗洛評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認為韓愈能避實擊虛 , 令讀者得到言外之意。汪曾棋的《八月驕陽》擅用種種虛筆 , 通過幾個虛構小人物眼中所見 , 口中所說 , 側面說出老舍文革時投湖的悲劇 , 不用戲劇性的情節和大聲疾呼 , 淡淡而有節制的抒情筆法裡 , 流露出無限的言外之意 , 令每個讀者掩卷思 :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