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現代視野中的戲曲人生




















































































現代視野中的戲曲人生








最近陳平原、夏曉虹到嶺南大學講現代中國文學視野中的戲曲人生,談到現代文學中的傳统戲曲藝術與藝人,回想香港近年一些嘗試、最近藝術節一些節目,想到現代文藝與傳統戲曲之間,種種不同嘗試,實在有不少可以展開對話的空間。

文:也斯


陳平原、夏曉虹到嶺南大學講現代中國文學視野中的戲曲人生,談到《老殘遊記》、張恨水的《啼笑因緣》、老舍的《鼓書藝人》、田漢的《名優之死》、吳祖光的
《風雪夜歸人》,藝術家憶述文章如《我是新鳳霞》、《齊如山回憶錄》,談到現代文學中的傳统戲曲藝術與藝人、戲裏戲外、台上台下種種情景。講者眼光遼闊、
內容豐富,令人浮想聯篇。我既喜愛現代文學又喜愛傳統戲曲,回想香港近年一些嘗試、最近藝術節一些節目,想到現代文藝與傳統戲曲之間,種種不同嘗試,實在
有不少可以展開對話的空間。


老舍的《鼓書藝人》、田漢的話劇《名優之死》和電影《梨園英烈》皆刻畫戲曲藝人實際生活,據說作者都愛和戲曲藝人交往。話劇《名優之死》的主角劉振聲注重
「戲德」、「戲品」,費盡心血培養出來新秀劉鳳仙,卻不敵花花世界的誘惑,放棄老師的執着了。角色據說真有所本,來自劉鴻聲。田漢曾謂對他熟悉的戲曲藝
人,才能描繪得比較「有鼻子、有眼睛」。

欣賞不羈藝人才華


香港影劇中涉及傳統曲藝藝人的,還得數杜國威,他為電影和舞台編劇的《虎度門》、《劍雪浮生》、《南海十三郎》,都把粵劇藝人台上台下的生活與矛盾,寫得
淋漓盡致。想來這位六歲已是播音神童的才子,跟影藝中人稔熟,寫來有情有趣,理解戲劇行當的積習,又欣賞不羈藝人的才華,寫得好的時候,還能把個人經歷連
起時代滄桑。我最欣賞是他的小品《鄧碧雲夜探王屋》,前年嶺南大學駐校作家計畫還請他在校內重演一遍。


過去內地寫藝人的作品,也常有寫他們生活艱苦,或舊社會的壓逼、新社會的解放。謝晉的《舞台姊妹》在這方面頗有代表。香港作品較少這樣寫,反而多寫傳統藝
人在現代社會的杆格、藝術與生活的矛盾。內地拍斐艷玲的《人鬼情》和珠影拍粵劇藝人的《絕響》稍有新意。舒琪的《虎度門》寫到傳統藝人不接受新派導演制
度,多少觸及了一些傳統現代藝術觀的問題。


著名的電影《霸王別姬》寫藝人生涯,也是時代轉折與性別錯亂。不過在同一個故事裏,導演陳凱歌和原著李碧華說的未盡相同。李碧華寫的是兩人垂垂老矣,在海
外香港相見恍如隔世,現世政治的戲劇亦仍鬧哄哄地繼續下去;陳凱歌則安排他的角色在舞台自刎,殉情也殉一個時代就夠了,這整齊的悲劇不容許一個香港的雜亂
空間打擾,以免節外生枝。


在現實中香港雖是殖民地,一九四九年後各路文化人帶來傳統現代文化修養,倒也另有一番景象,中道未嘗斷折。話劇方面,早年李援華、盧敦諸位繼承內地批判寫
實白話劇的傳統,但也有通曉古今學貫中西的姚克和熊式一,唐滌生更是既編寫粵劇亦對舞台和電影都有參與,文學的修養令人折服。早年不少前輩在港推動傳統戲
曲。文壇上蕭銅是一支健筆,影壇的胡金銓把鑼鼓點發展到新派武俠電影的動作節奏去。我去看藝術節蕭長華紀念系列演出,不禁回想當年跟前輩去新光戲院看京劇
的盛况。京崑劇場的鄧宛霞耿天元兩位本月還在歷史博物館用電影欣賞推廣中國戲曲。去看關漢卿劇目,佩服阮兆輝諸位之餘,更懷念尊古嘗新的黎鍵先生生前推動
各種嘗試。

今年藝術節連搞實驗劇進念的大佬榮念曾也來為程硯秋的《荒山淚》穿上西裝,真叫我歎為觀止!令人對宣稱要探討的美學有所期待,期望有日在舞台見到。

香港文化雅俗並存


中國傳統曲藝中有豐富的世界。陳平原提到《老殘遊記》黑白妞說鼓書的精采片段,確是以文字抒寫音樂的絕唱。我不禁想到香港話劇團二○○二年毛俊輝執導的
《還魂香》(二○○七年再搬上舞台,化名《梨花夢》),雖只取小說的懸案作為主綫,但也保留黑白妞部分,還有倫永亮作曲、岑偉宗填詞,也是話劇團把文學作
品如《傾城之戀》作譜及戲劇演繹的嘗試。普及嘗試的成敗,見仁見智。香港本是雅俗並存的文化,對於回應傳統戲曲,未嘗不是增多了空間。張恨水《啼笑因緣》
在一九四九年後改編作品,以香港最多。中聯的改編帶着反軍閥聯合群眾力量的溫和社會主義口味,邵氏的改編卻是以角色情愛戲劇為賣點,都在香港這樣的地方產
生了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