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舊廣場上的新音樂 ── 約翰 ‧ 蓋茲在東柏林

  走近柯勒惠茲廣場 (Kollwitz--Platz), 已經聽見音樂的聲音。廣場裡綠蔭處處
, 就不知音樂是從哪裡傳出來 ? 走進去 , 便看見柯勒惠茲著名的銅像《母親》。這位魯迅當年十分讚賞的德國女藝術家 , 作品擅長表達人生基本的掙扎和痛楚 , 魯迅把她的作品介紹過來
, 對中國抗戰時代的版畫藝術 , 也有一定影響。母親像比真人高大 , 鋼的質地加上時間侵蝕 , 看來老態龍鐘、面目黧雙黑 , 身軀的線條 , 有些地方看 來略嫌呆滯拘謹
, 但整體還是感人的。這嚴肅疲累的母親端坐在臺基上 , 看看眼前的眾生
──一個年輕男子在賣雪糕和薄餅 , 一對情侶倚著欄杆喝啤酒 , 孩子在玩沙、攀架、坐滑梯
, 現代的母親推著嬰兒車 , 坐在長椅上 , 正在享受這傍晚的涼風和陽光。我越過銅像視線可及的範圈 , 隨著音樂的聲音 , 走向廣場邊緣 , 只見幾個女子在吹喇叭和笛子
, 一個男子充滿實驗精神地把一個風琴橫放地面 , 邊拉高 , 又放下 ,讓它發出奇怪的嗚咽的抗議。他們一邊玩音樂一邊搬動音響器材 , 好像在排練 , 背後架起白色布幕
, 大概是用來放電影。樹下不知怎的停了一輛舊汽車 , 前座一個男孩也在吹笛 , 每隔不久還撳響汽車喇叭。約翰﹒蓋茲 (John
Cage) 新音樂已經在邊緣地帶登場了 。



 



  海報上說今晚的節目是七時在廣場的無名劇場 (Theaterohne Namen), 說得這麼確鑿 , 我便也沿著廣場的外圍去找劇院。它在一家理髮舖旁邊
, 破舊得頂有氣質 , 櫥窗裡放著精采的木偶 : 幾顆不同神情的頭顱 , 仰望頂到天花板上的高個子 : 一個女的和一個男的各坐在木椅上 , 蓬鬆的頭髮、穿著織成的毛冷或粗布衣服
, 腳踏大笨靴 ; 銅或鐵的圓環裡面 , 有個女子伸直手腳攀住邊緣 , 好像馬戲班裡表演雜技的 女郎。都是用粗糙的材料造成 , 神態卻栩栩如生。大家往櫥窗裡張望
, 本來不是看這雜耍的木偶 , 是看裡面的風光。原
來劇場只有大廳大小 , 梯級般座位上已坐了人 , 觀眾席前臨時放了一張檯 , 蓋茲和幾個人在吃東西。櫥窗外面我們頭上那兒安了一個金屬圓環
, 有人去按一個好像門鈴的掣 , 那鐘形的東西便會轉動 , 奏出一段音樂。我見好玩 , 看了一陣子木偶便也去按掣。音樂叮噹響了一會 , 劇院還沒有閉門的意 思。我有點口喝了
, 見有人從旁邊破舊的後門進去 , 想那裡大概有喝的東西 , 便也進去了。原來是劇院的酒吧 , 就在觀眾席旁邊不遠。我一邊喝酒 , 一邊看大師吃晚餐 , 想他比我上次在聖地牙哥見到時老了。他吃的是甚麼呢 ? 一點點的 ,有點像小顆的黑梅紅梅。另外一盆想來是乳酪 , 看來好像很好吃。這時門已大開了 , 便走進來不少觀眾 , 找個好座位坐下
, 像我一樣慢慢的看大師吃晚餐。這時蓋茲已經吃過 , 便和幾個朋友站起來 , 留下一個年輕人 , 還在慢條斯理的吃。他抬起頭來看觀眾一眼 , 我在旁邊看得分明
, 他低頭時露出個惡作劇的笑。他這一笑我就明白今晚的節目是不在劇院裡了 , 於是便拿著酒 , 離開觀眾們走到街上來 。



 



  劇院外另一牆上貼滿了海報 , 介紹這次的活動。大大的字寫著「約翰﹒蓋茲在東柏林 」 , 一共是三晚的音樂會
, 昨晚在巴蒲路謀斯教堂 , 我也去聽了。那是個舊教堂 , 不大有名也不很寬大 , 卻很親切優雅 , 全晚的音樂是薩提、史恂伯格和蓋茲的風琴音樂 , 蓋茲在聖壇上放了椅子
, 把它也變成觀眾席 , 向著觀眾和二樓的風琴演奏。我發覺蓋茲對「地方 」很敏感 , 他跟過去音樂家不同的是
──挑選甚麼地方演奏也變成創作的一部份 , 他保留這現成環境某些特色 , 另一方面他也加工組合 , 又容許機緣的偶變、人事的溶和
, 這是音樂亦是做人的態度了。昨晚他兩個作品 , 一是清唱一是風琴音樂 , 都適合教堂這特殊環境 , 但他亦採索把這些尋常的材料推到盡致,試驗著會產生甚麼效果
。 今晚是《音樂馬戲班》,又挑選了這廣場和劇院的環境 , 明晚是《蓋茲音樂會》 , 在布蘭登堡門附近的藝術學院。我們聽他的音樂 , 也好像跟隨他去發現一個又一個地方
, 看他如何與這些地方對話。「蓋茲在東柏林 」 並不是「美國前衛音樂家遠征鐵幕國家」,是尊重人家地方的歷史文化和現況特色 , 又有自己的創意的一種對話 。



 



  這時公園這裡那裡已經開始熱鬧起來了。在我旁邊 , 有個穿紫衣的女子 , 大概是電視台的工作人員 , 和她的一隊人馬
, 帶著儀器 , 正從劇院出來。像昨晚一樣 , 她們看來有點無所適從 , 不知道哪裹是舞台 ? 誰是主角 ? 射燈該照哪裹
? 音樂會甚麼時候開始和結束 ?



       



  我不管他們 , 越過馬路走回公園 , 碰見有人演奏 , 就停下來聽聽。一株樹下
, 正有幾個男子吹色士風和喇叭 , 吹得興起 , 其中一個胖子把喇叭拆下來 , 作勢要套到自己頭上去, 另一個假裝把它當小提琴那樣彈奏 , 玩了一會 , 又有個吹喇叭的女子加入來
, 一個小個子男人和她對吹了一段 , 吹得實在精采。大家拍掌的時候 , 那胖子掏出手帕 , 頻頻去抹額上的汗。



 



  我走回銅像附近 , 這時「母親 」 周圍圍了一大群人 , 原來有個小丑在表演 。 小丑真是小丑 , 有個大大的紅鼻子 , 穿一條裙。他搬一個油桶 ,
擱一塊木板在上面 , 然後作勢要表演乘三輪車飛過去 , 他演得那麼驚險 , 又是笑料百出 , 孩子 們的反應都很熱烈了。然後他又拾起地上一瓶酒 , 喝一口 ,想了想
, 又擲起瓶子來。幾個瓶子裡都有酒 , 自然灑得滿地都是。最後他把其中一個瓶子擲高 , 接的時候接不住 , 跌個粉碎。他把碎片掃過一旁 , 又開始表演下一個節目了。我離開的時候
, 發覺蓋茲正在圍觀的人群中 , 似乎看得津津有味。



 



  這時右邊傳來陣陣急促的敲擊聲 , 走過去看 , 只見幾個青年漢子 , 正在狂敲孩子們沙池那兒用來攀爬的鐵柱
, 他們全神貫注 , 要把這日常的器物敲出新的節拍來。穿紫衣的電視女郎聞聲而至 , 連忙過來拍攝 , 她們收音的東西毛茸茸的 , 像一個戴了帽子的前蘇聯將軍的頭顱
, 挑起來在人家的眼前晃來晃去 , 無法捉摸目前在這舊廣場土發出的新聲音。



 



  我又走回銅像後的草地去 , 那兒有兩個好像音樂教授的斯文人 , 各在錄音機的兩旁把一卷錄音帶拉過來搶過去
, 教它發出古怪的聲音。有人在玩電腦音樂 , 電腦吐出來的盡是蓋茲樂譜式的古怪符號 。 草地那邊圍了一大群人 , 裡面有六七個青年正在演奏音樂 , 有個小孩吹著笛子
, 在他們旁邊走來走去 , 認不出是不是剛才舊車裡那個小孩。觀眾裡有個青
, 帶了結他 , 這時見人家奏得高興 , 便也跪在地上 , 胡亂舞動他的結他。誰是觀眾、誰是演奏者 ? 有多少依表演計劃 ? 有多少是突發的即興變化 ? 已經分不清楚了。



 



  我走來走去 , 覺得很親切 , 很舒暢 , 蓋茲今天不是作了一支新曲 , 而是創造了一個可以欣賞音樂的生活環境。音樂裡有日常的瑣碎與趣味 , 又跨越了種種界線
, 想提出新的看法來。這地方也變成他的藝術 , 你可以感覺那種幽默的微笑 , 對日常生活注視的眼光。他沒有像柯勒惠茲那樣塑一座銅像 , 他帶出一個廣場可能有的生命
, 暫時一晚把它變成一個人們可以創造性地生活的地方。



 



  我碰見學建築的羅拔和學文學的貝亞采 , 一起在草地上坐下來聊天 , 一邊斷續地看著銀幕上的影像 , 聆聽這裡那裡的音樂。天色漸漸黑了 , 幢幢的人影、談笑的聲音
, 叫人覺得仿如過節。這時我們身旁有幾個人 , 把一塊粉紅色的海棉剪碎了 , 綁到樹枝上去。這樹明天醒來 , 突然發覺自己長出了粉紅色四方的海棉花朵 , 一定也會大吃一驚
, 笑得花枝亂顛吧。我離開的時候 , 再繞到銅像那兒看它有甚麼反應。這兒的頻斯留亞山區是東柏林最平民化、人口密度最高的舊區。廣場附近本還有柯勒惠茲的故居 , 戰時給炸毀了。我反而在西柏林最時髦的法新寧街找到她的紀念博物館
, 她的藝術流露了對當時人民憂患的關懷 , 但在博物館逐層看來 , 有時又未嘗不覺得她題材太局限 , 表現手法太單一了。看完走回名牌時裝店林立的大街 , 更叫人一時不知該如何把這藝術與當前的生活融合。不過我也覺得她有一組自畫像的作品
,倒是比較複雜點 , 技巧的試探也比較多樣。今晚在廣場裡我與她說再見 , 我想 : 在那個嚴苛的銅像背後 , 是不是也可能有另一個柯勒惠茲呢
? 我仰望銅像 , 黑黝黝的看不清楚 。 旁邊偶然的燈光閃映 , 她唇邊似露微笑 , 彷彿告訴我們──不管怎樣 , 她今晚倒是過得頂開心的 !



 



                    原刊《信報》「越界的藝術 」 專欄,       



                      一九九o 年八月十六、十七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