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華沙、記憶、詩

  在華沙 處處有記憶的影子。沿城牆走到美人魚像底下,美人魚舉起劍和盾 繼續捍衛這城市 抵抗暴力的入侵。從這古神話的迷霧到現今曉雪初睛 多少年了
?
通見的一個商人告訴我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 波蘭遊擊隊苦戰納粹德軍 瘋狂轟炸中 華沙夷為平地 所有皇宮和教堂, 只餘片片瓦碟。



 



  現今在巍峨的教堂前面 , 總有人提醒我們說那是戰後重新建成的。記憶穿過頹垣敗瓦 , 揮之不去 :



 









  你在這兒做甚麼 ? 詩人 , 在聖約翰大教堂的廢墟裡 ,
  在這有陽光的春日 ? 你在這裡想甚麼 ?
  當這裡從維斯杜拉吹來的風 , 正把破磚的紅色塵埃 ,
  吹得四散 ?



 



  淪陷時期詩人原來住在華沙。我帶了徹斯華夫﹒米和斯(Czeslaw Milosz) 的詩集是因為剛在紐約聽了他的詩朗誦。他是一個波蘭詩人 ? 立陶苑詩人 ? 還是來自加州的詩人 ? 我也不知該怎樣跟我來自香港的導演朋友介紹。那個下午我們正持著傘在格林成治村散步
, 有一句沒一句地說看一個關於香港人身分的故事 。 雨愈下愈大 , 天氣愈來愈冷。繽紛的小商店也黯然失色了。我們最後決定 , 還是先回公寓。即使是異地暫時的居所
, 也先休息一下 , 多穿一件衣服 , 才去地亞中心聽米和斯的詩朗誦會。



 









  你 , 月亮呵 , 你 , 亞歷山犬 , 松木的火。
  海水圍繞我們 , 一個名字不過留存一瞬間

  一代代人記不記得我們都不相干了。

  與獵狗們競逐難覓的世上意義才是最痛快的。



 



  我特別喜歡他唸的〈冬天〉。下雨的晚上地亞中心也擠滿了人聽唸詩。美麗高大的斯拉夫女子 。 紐約猶太知識分子。年輕的研究生。愛詩的人。然後米和斯出現了。健碩、和藹、提一個公事包 : 「我就在這裡 , 逐漸接近了 , 這世紀的和我生命的盡頭。我為自己的精力驕傲 , 卻對周圍視野的清晰有點難堪了。 」 大概是放逐者異國的視野、孤獨無情的風景吧。〈冬天〉也是悼詩
, 我很喜歡他的悼詩 , 像〈魔山〉寫了別人也寫了自己 , 微微的體悟 , 混和著一生的記憶。



 







  米和斯寫了不少關於記憶的東西。出生於立陶苑。戰時在波蘭。五0年代自我放逐到法國
。 最後在美國加州定居。 在他的小說、散文和詩裡 , 依稀可以併出一幅圖像 。 我總是驚訝他的細節寫得這麼栩栩如生 。
一九四四年
, 在華沙一所咖啡裡想的
:



 













  我仍可以在遠遠的北方森林伐木
  我可以在講台演說 , 或者拍攝一齣電影

  用他們未聽過的技巧。 我可以嚐到海島的水果的新味
  穿戴整齊地拍照 , 在世紀的下半葉

  但他們可永遠像穿舊式長袍和縐褶花邊襯衫的半身像

  長留在一些可怕的百科全書裡



 



  這也是一首悼詩 , 哀悼在納粹統治下犧牲的波蘭人 , 卻不煽情也不激動 , 反而是細數生的可能 : 那些他們被剝奪了的東西 。 如果說集體的暴政壓抑了人的想像力、平常生活中可有的尊嚴、人間的親切和變化 , 詩人不是以暴易暴 , 而是再把這些具體的東西帶回人間
。 他詩裡的「自我 」 總不是一個掌握了「真理 」 、振臂高呼的形象 :



 















  有時當黃昏的光彩 : 給陋巷的屋脊添上顏彩 
  我細看著天空 , 我見白雲裡
  一張桌子震動 。 侍者端著餐盤轉身
  他們看著我 , 爆出一陣笑聲
  因為我仍不知道死在他人手上是怎麼一種滋味

  

  他們知道──他們知道得清楚不過了。





 
  詩裡的「自我 」, 可以是被訕笑的對象。詩裡的「自我」可以是覺得難堪或羞愧的。也是從自我出發的一種可能。如果不是與我們個人的感受相連
, 歷史就永遠差不多只是一種抽象的東西 , 包含了種種冰冷的力量和觀念的衝突。他詩中不是自我的浪漫化、不是自戀的顧影 , 也不是把自我膨脹,納入既定的英雄的模式。是了
, 栩栩如生的細節 , 不正是為了對抗空泛的觀念 ? 米和斯詩感人之處 , 正在憂傷與嘲諷混合、其體與抽象融和 , 把個人和歷史不經意地連在一起。





  



  真是不經意麼 ? 也許見識都溶在經驗裡了。回憶裡選擇出現的細節 , 都是饒有意義的。我記起他還唸的詩
, 描寫童年時的田園風光、華沙逝去的故人。你若生在一片不斷易手彊土,主權屢屢轉移下 , 經歷一種又一種暴政 ( 當日華沙抵抗納粹戰士 , 戰後卻因反蘇而被當成納粹處決了
!) 一種又一種無可選擇的制度 , 你除了記憶還有甚麼呢 ? 記憶可以見見證好與壞的 , 叫人不要忘記。人類對抗權力的掙扎 , 就是記憶對抗遺忘的掙扎 , 昆德拉說。米和斯詩中的記憶
, 不是傷感的懷舊 , 而是尋覓本源、自我反省。一代代人記不記得我們都不相干了。與獵狗們競逐難覓的世上意義才是最痛快的。



 



  回來香港後去看攝影展覽 , 想起我在波蘭拍的照片 , 黑白光影提醒我種種細節。在和導演朋友那個下午在雨中散步說的計劃還未實現
, 事情還有阻滯。我自己的長篇還未寫完 。我碰見一位在電視台工作的朋友 , 說起我在歐洲失去身份證的事 , 對方好像腦筋一轉就把這轉成了一個故事 , 我幾乎可以想像電視熒幕上那些激情的場面、動人的主題 ! 我尷尬地站在那裡 , 在那些鮮明的光影形象之間 , 變成了一個失去了細節、失去了記憶的人 !



 



                  原刊《明報月刊》「十方談 」 專欄 ,



                           一九九二年五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