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黑人電影、女人電影、機械人電影





  晚上到芝加哥大學附近五十三街的電影院去看電影。去到那兒 , 看見路口停了兩輛警車。原來是黑人電影 Boyz N the Hood 昨天引起騷動 , 今天警察來這裡守候防範了。我本來也要看 , 這是二十三歲的 」John
Singleton 自編自導的第一齣電影 , 關於在洛杉磯中南部長大的黑人青年的故事 , 最近引起不少談論。我走近一看 , 排了長長一條人龍 , 票也快賣光了
, 便決定先看 」ungle Fever 另一部黑人電影。我想起最近在另一所電影院看到十九歲 Matty Rich 的 Straight Out of Brooklyn
預告片 , 也是黑人導演的黑人電影。跟著下來還有 Mario Van Peebles 的New 」ack City ,」Joseph B Vasquez 的
Hangin with the Homeboys,黑人電影突然成為一股新潮 ,難怪我在《紐約時報》星期日雜誌上也讀到關於荷里活黑人導演的專輯了 。 在這潮流中
, 黑人導演找到機會表達他們的問題 , 荷里活製片找到另一種片種去賺錢 ( 到底 , 黑人佔了全美人口百分之十二 , 而且據調查 , 佔了百分之廿五的電影觀眾人數呢
!) 傳媒也就開始注意這問題了。



 





  Spike Lee的 Jungle Fever 也可說是目前這潮流的一個代表
,Lee 在這群黑人青年導演中最先成名 , 在商業上站穩了腳 , 也得到好評。我看了 Jungle Fever , 覺得還不錯 , 但不算特別出色。電影裡通俗劇的成份的確不少
, 但導演也有盡力去減少陳腔、換過濫調 , 想在通俗人情中加入一點新意。若說他想處理黑人問題 , 那涉及的問題可真不少 : 黑白之間的愛情以及它遭受的壓力、黑人在白人機構所受到的歧視、吸毒引起的悲劇、黑白家庭中各自的代溝
, 但想處理的問題太多 , 也就令每一個問題都處理得不算深入。也許為了商業的考慮 (?) 這電影的問題處理並沒有 Lee 本人其他電影那麼火爆 ( 想想他下一部電影是想找外國資本拍
Malcolm X 的傳記 !),片段化如電視劇的處理 , 加土 Stevie wonder 的音樂,甚至 Michael 」adSon,Frank Sinatra 的老歌 , 令問題也變得溫和化了。但如說這部電影只此而已
, 那也不公平 , 因為拍攝今林區吸毒情況 , 有些鏡頭又是相當大膽的。如果放在黑人電影在美國發展的脈路來看 ,Lee 以及目前這一批新黑人導演的作品也自有獨特的意義。



 



  在美國 , 一九一六年在洛杉磯就成立了由黑人自己組成的林肯電影公司 , 在二零年代的哈林文藝復興運動中 ,
在自覺黑人文化的文藝形式中 , 電影也是其中一支。但儘管有 Oscar Micheaux 諸人的努力 , 黑人電影一直沒有成為潮流
, 後來更變成只是消費品的一種而已。六零年代薛尼﹒波特的電影 , 如《猜猜誰來晚餐 ? 》 , 《桃李滿門》之類作品 , 也不過是討好地塑造一些白人式黑人 ,
把問題簡化了。七十年代的 Super Fly,更是黑人白人 , 只要能利用來賺錢的都是好人了。在黑人的問題仍然嚴重的情況下 , 九零年代重新出現了黑人電影的潮流
, 一方面賣座 , 另一方面也好像可以探討得比過去薛尼波特式的電影深入一點 , 未嘗不是好事 , 端看這群導演在商業考慮與問題探討問如何平衡了。 Spike
Lee 這部電影既有遷就亦有創新。劇情有時太熟悉了 , 但在圓滑的劇情之外 , 又有一些較自然的對話場面 , 說出深入一點的東西來 。 比方幾個女子談心一場 ,
鏡頭的處理、談話的自然、坦率 , 是全齣戲最特別的地方。據說 Spike Lee 也喜歡拍攝即興場面 , 這很可能就是即興拍攝的。最難得的是其中的反省性。這幾個女子在談話中
, 說到可能不僅是女子的問題 , 不僅是黑白問題 , 自己也可能內化了某些偏見與歧說 , 這種想法是就很難得 , 只是沒有在電影中進一步發展下去吧了。



 





  電影裡出現了而沒有好好發展的東西很多 , 包括海報及宣傳中強調的黑白愛情。因為沒有具體寫黑人男主角與意大利後裔的白人女子之間有甚麼溝通或感應 , 外來的壓力一下子就變成壓倒性的
, 並沒有與之抗衡的個人考慮了。電影差不多結尾時男主角要與女主角分手 , 說她對他只是白人對黑人的好奇、他對她也只是好奇吧了。 AIIIlabella Sciorra 細膩而低調的演出令我們覺得她並不是這樣 , 但她也沒有解釋 ,就這樣離開了。這些沉默和留空裡反帶了對男主角的某些批評。導演處理很聰明
, 但他實在太聰明了 , 他要兼顧他的觀眾──黑人、男性、家庭等等 , 他不能完全顛覆這些東西 。我們從最後的結尾可以看到他的態度 ( 敘事結束的地方往往讓我們把握住敘事的結構與焦點 ): 跟開場同樣的鏡頭──報
紙、樓梯、從窗口望進去的男主角夫婦、後來他走到女兒床邊 , 女兒問他要搬回來嗎 ? 他說現在還不成 , 還有些問題未完全解決。 ( 聰明的
Lee ,在這麼整齊的結構裡也自覺不要太整齊地解決一切 ) 然後他走出去 , 走到路口 , 遇到吸毒的雛妓向他挑逗 , 他擁著她 , 痛心地發出無奈的呼喊 ,
鏡頭拉開成為一個全景。有力而完滿的結尾 ! 不過對這問題的感歎 , 卻正建築在對另一個問題的逃避上 。 在描寫黑人種種問題的這部電影中 , 一個白人女子被視為一個次要的他者
, 被擱置、移開、淡化、隱沒了 !



 



  美國目前主流商業電影裡出現了這些另類的題材 , 可以說是擴闊了範園 , 令更多人去注意過去忽略的問題 , 但亦可能只是片商發掘新的綽頭 , 用新的方法去賺錢而已。黑人電影確是提供了機會
, 讓新的黑人導演去說他們的故事 , 但也未嘗沒有把黑人問題簡化為荷里活通俗劇的危險。女性電影同樣是這樣。



 



  最近在美國頰賣座的《末路狂花》 (Thelma and Louise).寫一個家庭主婦離家出走 , 與她當女侍的女友駕車浪遊,遇到暴徒
, 她們為了自衛 , 錯手把他打死 , 在逃亡中又遇到騙子 , 山窮 水盡之餘 , 打劫超級市場 , 被警察追蹤 , 終至走投無路。有些影評說這是女性電影 ,
但這部由女性編劇男性導演的電影 , 到底是否真的對女性問題說了甚麼新見解 , 還是 一個疑問。



 



  這電影裡有許多過去電影的影子 , 不過稍作改變而已。 兩人駕車逃亡,發展成一齣女性的路上電影 , 其中結局走投無路而被警察包圍
, 更令人想起當年有名的《雌雄大盜》只不過這次兩個都是女的吧了。但把男角換上女角,有沒有真的觸及女性問題呢 ? 《雌雄大盜》拍於反建制、反社會風氣極盛的年代
, 男女主角不見容於社會 , 相濡以沫 , 最後死於亂槍之下 , 阿瑟潘的慢鏡頭企圖營造一種唯美的悲壯。現在這部電影中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或對立皆不深入,最後兩女飛車墮崖
, 汽車在半空中就以凝鏡結束 , 跟著接上輕快的兩女昔日同遊的倒敘硬照,唯恐刺激了為消閑而來的觀眾的胃口。



 



  有人說這電影是女性電影 , 大概因為電影中的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不是要強暴 , 就是劫財騙色 : 女人的丈夫對她完全不了解 , 所以電影裡當她把警察困在車尾箱時甚至會 說 :「 我丈夫對我不好所以我會變成這樣 !」 電影裡的丈夫完全變成小丑角色 , 一腳踏在薄餅上 , 只顧沉迷電視。但這類典型的醜化 , 反而無法討論到男女之間比較尋常的問題。電影中唯一正面的男性角色
, 顯得傷感而被動 , 對探討男女的衝突與矛盾亦無能為力。



 



  導演 Ridley Scott 的舊作《二 0 二 0 》
(Blade Runner) 相當出色 , 這次遜色了。電影比較好的小節反而是 Thelma 一角的轉變 , 由自成中心變成能顧及他人的反應。電影也落墨去寫兩個女人的友誼
, 但因為情節平面的單調發展 , 結局變成意料之內 , 也沒有太多的篇幅去兼顧女性的心理、互助互愛的情誼了 。



 



  黑人和女人的角色 , 也出現在更普及的商業電影《未來戰士續集〉裡面 , 而且相對於電影的主線 , 更是扮演邊緣的角色。有謂黑人和女人在本片中都是負面角色
, 這樣說可能有簡化之嫌。我們看這電影中的女性角色 , 其實是許多典型女性形象的匯合 : 比方一開頭見她 , 鍛鍊身體 , 有點從麗歌惠珠的亞馬遜女戰士到珍芳達的健身操式健康形象
; 她又是末之義軍領袖的母親 , 帶了宗教式的聖母或政治上革命之母的形象 , 她被囚在精神病院 , 備受建制壓迫 , 需要自己設法逃跑也要別人的的營救 。 她
, 遇到未來戰士又想他可能是自己孩子最適當的父親。電影裡這女性其實是許多形象的一個互相矛盾的揉合。



 



  但許多其他角色亦莫不如此。阿諾﹒舒華辛力加從上集要殺約翰的母親的壞角色 , 搖身一變而成為續集中要保護約翰母子的好角色。他最先以飛車黨地獄天使的形象出現
, 他最大的敵人高科技的殺人機器羅拔﹒柏德力克 , 卻以正派的警察角色出現。這殺人機器 , 更是一個變化萬端的角色 , 他可以摹倣而變成任何人 , 他受創後金屬身體變形或分裂仍可浴合──這種角色和身份的流動不居、變幻無常
, 確是非常「後現代」的。導演占士金馬倫繼續《異形》、《深淵》的傳統 , 擅長處理高科技的特技場面 , 把連場追逐和打鬥處理得緊密猶如電子遊戲。



 



   但在後現代的角色和特技底下 , 這電影要傳達的訊息又其實是十分保守的。不管正正邪邪的未來戰士如何不擇手段殺人拆屋 , 他卻聽命於一個十二歲的男孩子 ( 大概是這類電影在美國市場上忠實擁躉的平均年齡吧 !) 而他有的是一個小孩的機智、一種普通常識的道德觀
( 「你不能隨便亂殺人啊 !」) 以及他作為未來主人翁的侵越地位。



 



   在電影裡 , 這些機械人式的未來戰士做盡一切骯髒的工作、撕殺至金屬與血肉橫飛 , 為了正義到處去砍殺弄得滿目瘡痍。最有趣的是最後機械人竟為了「人類」的理想和未來而犧牲了自己 ! 這「人類」顯然並不見得包括所有的人類 , 它大概代表了以某種意識形態控制大局的精英吧 , 不惜樣牲了所有邊緣性的東西來鞏固他們的理想
!



 



                 原刊《星晚周刊》「越界的藝術 」
專欄 ,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八日及二十五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